32家家居企业上半年应收款超165亿,“以房抵债”能否解行业坏账损失?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出品 | 搜狐地产&焦点财经
作者 | 王泽红
半年报刚披露结束,部分家居企业的应收账款走高,再次牵动了市场对其坏账风险的忧虑。
在搜狐财经统计的41家典型家居企业中,有26家应收账款较去年年底增加,包括欧派、索菲亚、顾家家居和尚品宅配等定制头部企业。
41家企业中,仅有一家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增高,其余40家均呈下滑态势。
家居企业应收账款走高、应收账款周转率降低成为普遍现象。帝欧家居的一份“碧桂园以房抵债”公告,为诸多家居企业化解应收账款回款风险,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
应收账款走高,坏账计提承压
自2021年房企接连出险以来,家居企业纷纷主动控制大宗客户范围,制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但从财报看,多数家居企业应收账款走高并未遏止。
喜临门上半年应收账款增至10.22亿元,规模达到当期净利润的4.37倍;顾家家居体量增至14.1亿元,规模为净利润的1.57倍;金牌家居2.25亿元,应收账款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典型如帝欧家居,上半年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高达86%……
在财务报表中,虽然应收账款属于资产类别,但应收账款走高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也会间接影响利润。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企业在经营中实打实拿到手的钱,如果一家企业过度赊销,其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往往小于净利润,这类型企业利润更多在账上,而不是在手中,记在应收账款上。
顾家家居、居然之家、索菲亚、喜临门、志邦家居和匠心家居等企业,便是如此,上半年应收账款规模较大,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低于净利润。但若这些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高,或者处在行业正在范围内,回款风险并不大。
以喜临门为例,上半年应收账款10.22亿元,较上一年末增加0.78亿元。对于应收账款走高,是否存在坏账风险?喜临门总裁陈一铖在业绩会上解释称,上半年应收账款增速明显主要系新零售板块和国际板块应收账款增加,目前应收账款均在正常账期内。
账龄短通常回款风险低,账龄越长风险越高,计提坏账的概率也越大。一般应收账款账龄集中在1年以内,如果一家长账龄占比激增,意味着部分客户存在违约迹象,计提资产减值概率上升。
再以喜临门为例,报告期内将CB公司和恒大系公司应收账款,100%计提坏账准备,合计7957万元,理由是“预计无法收回”。
如果再深入研究两笔坏账产生的原因,CB公司是喜临门在北美市场的重要客户,因出现财务困难将进入重组程序;而恒大系公司的应收账款账龄,已经超过一年。
根据会计制度相关要求,企业需按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来提取坏帐准备,坏帐准备率一般为3%-5%,应收账款余额越高,需要计提的坏账准备越高,直接影响企业净利润。
以房抵债,待验证的破局路径
如何减少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风险,成为了诸多家居企业面临的难题。尤其在从新房增量向存量时代转换、家居企业业绩普遍承压的当下。
在地产销售、竣工下降的背景下,装修及家居需求下降明显,传统门店客流急剧缩减、内销业绩下滑,成为多数企业的共性挑战。行业龙头欧派家居坦言称,正面临自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
帝欧家居是一家应收账款高企的典型企业,2022年应收账款20.43亿元,应收账款减值8.08亿元,2023年应收账款13.44亿元,应收账款减值3.24亿元,两年减值高达11.32亿元,这也导致其两年连续亏损,今年上半年也是如此。
为了减少坏账损失风险,帝欧家居实施债务重组,通过以房抵债的方式化解应收账款潜在坏账损失风险,无论是此次碧桂园以上海房产抵债4.23亿元,还是此前接受13家房企的106套房产抵偿2.2亿元货款,均是如此。
早在两年前,类似的情形也发生于恒大与多家供应商之间,如广田集团对恒大的应收款便存在以房抵款情形,金螳螂寻找恒大优质资产抵入,皮阿诺也称或会选择优质房源进行冲抵。这些案例,并未详细披露或明确说法。
帝欧家居如今的操作路径,使得应收账款债务重组之路成为落地可行的案例,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与债务重组人订立书面约定,将相关房产网签备案给公司抵偿债务;二是由债务重组人在约定时间内将房产出售,以取得的销售回款抵偿债务。
帝欧家居此前称已成立风控小组,将在取得抵债房产后尽快进行资产处置,以确保资金及时回笼,并承诺处置上述抵债房产时,将保证相关交易的公平性和价格的公允性。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搜狐财经:“受房企债务问题影响,供应商资金状况变差,尤其是应收账款的数量增加。加快推进以房抵债业务,有助于此类供应商加快回笼资金,也巩固了企业的经营。”
“一些供应商后续在债务问题处置方面,可以积极关注出险房企的优质库存项目。这对于增强一些房产项目的更好变现,确保房产变为现金流等具有积极的作用。”该人士表示。
但也由此引发新的担忧,“以房抵债”最终需要出售房产才能实现最终的资金回流,而当下正处“买方市场”、房价走低阶段,房产的出售或处置成为另一个棘手问题。
“以房抵债”能否最终成为家居企业“拆雷”应收账款的一条路径,尚需继续观察。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