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年轻人,能笑着走出“专家建议”的热搜词条

房叔有意思 2022-08-26 18:28:28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为什么这些专家的建议没人爱听,本质是因为他们总是在慷他人之慨。可见,平台为了流量,也在不遗余力地以专家之名,断章取义地给年轻人贴标签、制造话题。在流量就是王道的今天,微博这样的平台是把“黑红也算红”发挥到了极…

今天的微博热搜排名前列,让00后又破防了。

专家称可以给00后增加工作强度。

00后反手一个建议,让专家别干了。

专家和年轻人的梁子,是越结越深了。

而微博离开了年轻人,也是彻底活不下去了。

这年头,没有一个年轻人能逃过专家和热搜的魔爪。

被消费的年轻人,麻了

据房叔观察,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被迫住在了热搜上。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年轻人总共上了220+次热搜。

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各种各样关于年轻人的话题。

上到一日三餐,从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吃鸭脖,到年轻人为啥不吃海底捞。

下到生活方式,从年轻人为什么不爱逛宜家,到年轻人为什么换不动手机。

当然最不能少的,还是时不时地戳戳年轻人的脊梁骨。

比如,年轻人为什么越理财越穷,为什么不如上一代能吃苦?

而专家这一头,也不闲着,可以说是专挑年轻人“找茬儿”。

今天呼吁给年轻人降首付,延长贷款年限,砸锅卖铁逼你买房。

明天告诫年轻人房价太低,不利于奋斗,满脸不知人间疾苦。

甚至,连收回房子继承权这样的馊招儿都能想得出来。

这还不算完,连婚恋教育都要建议加入课程,还得提前自己规划养老资金。

那咱也得问一句,连养老金都提前规划了,年轻人现在还交养老保险干嘛?

可见,他们是有多怕年轻人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孩子。

年轻人,是真的被消费麻了。

专家为什么不放过年轻人?

究其为什么专家总是在研究年轻人,首先是因为有讨论空间。

整个社会里,小孩不要求、老人不奢求;

中年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逻辑,专家也指挥不了。

可不就剩下年轻人,能赚钱、能花钱、能生娃。

讨论年轻人的话题,不外乎讨论年轻人的工作、消费、情感、生育。

这几个主要议题,确实不仅是年轻人自己的选择问题,更关乎更广的社会经济问题。

所以专家们才如此不遗余力地研究年轻人。

比如工作,7月份,16-24岁城镇青年人失业率为19.9%,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传统行业又持续用工难。

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年轻人的职位需要存在一定的不适配。

专家就跳出来建议年轻人,放弃对高薪的追求,投身缺人的制造业。

再比如人口问题,各种与三孩挂钩的经济优惠下,生育欲望仍然拉不起来。

尤其从年龄上处于较佳生育阶段的90后和00后,生育意愿更是持续低迷。

专家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

而为什么这些专家的建议没人爱听,本质是因为他们总是在慷他人之慨。

说到底,他们是一群早就不年轻了的局外人,甚至是既得利益者。

却在号召真正利益相关的年轻人,牺牲自己正当选择的机会,一力扛起现存的经济矛盾。

这可能也是专家们揪住年轻人不放的原因。

如果讨论中老年人,可能还把自己绕坑里。

讨论年轻人,可就动动嘴皮子。

年轻人,帮微博冲了多少KPI?

和专家不放过年轻人一样,微博自然也深谙,得年轻人得天下。

虽然年轻人的话题一个比一个离谱,一个比一个无聊。

但房叔必须得说一句,这么爱cue年轻人,显然微博离开了年轻人是完不成KPI了。

其实不难发现,一些围绕着年轻人制造的话题,都是出自新浪官方旗下的账号发出。

基本上这些刻意博眼球的话题,轻轻松松都能达到几亿的阅读量。

可见,平台为了流量,也在不遗余力地以专家之名,断章取义地给年轻人贴标签、制造话题。

毕竟年轻人既是网民的主要群体,也是网络平台的主要消费力。

在流量就是王道的今天,微博这样的平台是把“黑红也算红”发挥到了优质。

并且,微博可能比某些专家更害怕“老龄化”。

因为现在的年轻一代,注意力已经渐渐从微博这里抽离,转向别处。

但这样急功近利的方式,无异于自毁。

这边微博抓着年轻人刻意制造话题,那边专家不留余力盯着年轻人。

专家害怕年轻人躺平不买房,微博害怕年轻人不刷热搜。

房叔有个大胆的提议替年轻人说了:

建议微博和专家,锁了🔒。

///

不过,就在房叔写作的此时此刻,蔡澜老先生又上了热搜。

原因是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被问到如何看待年轻人的“躺平文化”。

蔡澜先生回复,“本来就应该这样”

希望以后的微博热搜,少一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专家,多一些接地气儿说真话的蔡澜。

对离谱的“专家建议”,您还有哪些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