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买多少买多少?一二线城市率先救市!取消限购的时代真来了吗?

楼市相对论 2022-04-29 16:53:35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强二线城市取消限购?想买多少买多少时代来临?

没有较低,只有更低!

大城市的住宅限购门槛,近期再创新低!

1.“苏大强”坐不住了,强二线城市都取消限购了?

确实太难了,作为“苏大强”的南京竟然都绷不住了!

现在,这个强二线城市,外地人只需累计缴纳6个月社保,就可以获得购房资格了!

在这之前,一个标准的二线城市限购门槛是:3年内、24个月的连续社保。至于强二线城市,还可以适当加码。

这松绑,可谓是大动作了。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先来看,南京去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是5675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为2719.8亿元,占比48%。

可见,南京是一个对房地产比较依赖的城市。

而南京出台刺激新政的背后同样是楼市的低迷落败。根据克而瑞数据显示,一季度新房和二手房市场成交面积同比下降26%和48%。

楼市冷清下,南京的首场土拍也同样惨淡收场,尽管下调了出让门槛,但19宗涉宅用地中有6宗因无人竞价而遭遇流拍,流拍率升至32%,高于去年的任意批次,低迷程度可见一斑。

也就是说,再不支撑房地产,怕是扶都扶不起来了......

事实上,这已经是近期南京第二次在购房政策方面松绑了。

就在4月12日,南京市六合区、溧水区均调整限购政策,外地户籍购房者可购买一套房。但此前,外地人需要缴纳1年社保,以及开具工作证明才能开出购房证明。

外地人买房的门槛已经明显降低了,预计会释放一波住房需求,但不一定会去接盘非限购区,所以,要想让这个‘正向循环’持续,还需要限贷政策的配合,比如取消‘认房又认贷’”。

而这次南京的松绑政策也给其他城市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更表达了救市的决心,接下来,就看市场的反馈了。

2.一夜之间,多城市高调放松,信号几何?

除了南京,这两天还从佛山传来一个大消息:完税满5年或者办证满5年的二手房,不计入限购套数了!

也就是说,不限购了。

4月27日,当地住建局在回复澎湃新闻时表示:该文件为其下发至各区住建局及市相关职能部门,属于内部流程,尚未正式发布。目前佛山住建局正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对业务系统进行调整完善。

也就是说,消息基本证实了。

这意味着,佛山事实上对拥有购房资格的家庭,取消了限购。你每隔5年买一套,买多少是没有限制的。

佛山限购是按镇来划分区域的,中心城区和靠近广州的镇大多限购,其限购的门槛比较低,很容易靠学历、职称、职业技术资格等突破。

现在又出台了5年以上的房子不计入限购套数,当地家庭又可以买买买了。

但佛山是广义库存名列全国前20名的城市,佛山库存量高达8000万平方米以上。

这波取消限购显然是为了去库存,缓解楼市压力,救市意味明显。

除此之外,网传,一线城市深圳,5 月1日即将全面放宽限购和限贷政策!

其限贷政策:全国有贷记录,只要还清,深圳买房即可首付3成;限购政策:深户3年社保+3年深户调整为1年深户+一年社保,非深户5年社保调整为3年

成都,则网传划分了除五大区以外的16个区域,设置为准购区域,也就是定向放松限购!给一些特定人群置业成都的机会!

3.二线城市取消限购的时代要来了吗?楼市复苏指日可待?

这些城市的大动作都冲击着人们的心,楼市这两年的变化堪称魔幻......

2021年,楼市大收缩。

2022年,楼市大宽松。

按理说任何重大政策不可能朝令夕改,如果出现了两个极端的做法,很明显,某些事情正在倒逼高层不得不这样做。

不想做,却不得不这么做。

虽然南京、无锡、佛山,以及深圳的传言,已经全网刷屏。或真或假,或大或小。最关键的是这些信息,都释放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政策大宽松时代来了。

那数量有多少呢?据统计,至少有80个,2月末统计的时候是30多个,3月末统计的时候是60多个,现在是80多个。

这力度,这范围,这速度,完全超过了2008年,更是超过了2016年。这也就是有可能会完全放松。

那为什么要这么大力度救市呢?

凡事都要从结果倒推,那一定是市场太差了,不得不救,不救就死。

杭州一场土拍近千亿入账的背后,一定是天津南京等大量城市土拍的不如意;深圳的二手房长期徘徊在1500套的背后,几乎宣告了全国二手房市场躺死;杭州的法拍房数量、二手房挂牌数量再创新高;

还有全国市场的销售额、销售面积下跌3成,以及全国百强房企的销售额销售面积腰斩;

市场太惨,必须救市。再不救市,整个经济就要崩盘了。

但说白了,松松绑又能怎么样呢?当下楼市缺的是购房者的信心,上层提振信心才是最关键的。

今非昔比,二线即使全面放开,估计也收效甚微了,再强的刺激短时间难以支撑经济的病弱之躯!

回暖需要信心,更需要耐心。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