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数据,全国房价上涨了!你信吗?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6月后的楼市,冷场情绪迅速蔓延,银行暂停贷款,房地产企业违约暴雷,抱团停贷风波又起。
在此番情境下,刚出炉的6月国家统计局数据着实让人傻眼了。
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竟然逆势上涨了!
1.房价上涨?是真是假?
根据数据,2022年6月全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6180亿元,相比5月环比上涨24.65%;
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8185万㎡,环比增长65.77%;
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达17735亿元,环比上涨68.14%,成为今年上半年成交较佳月份。
而全国商品房平均价格由5月的9615元每平米,涨到了9753元每平米,商品房每平米上涨了138元,涨幅为1.4%。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数据,都会表示很惊讶,很疑惑,这是真的假的?
现阶段的房地产市场是什么样的状态,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在所有的救市组合拳全部打完收工之后,抱团停贷的风波又来了,现在的房地产应该是跌至谷底,怎么房价还涨了?
答案肯定是真实的,我们来分析下:
首先,根据数据来看,一线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价格确实都上涨了,二线城市的新房也上涨了,只有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的新房下跌了。也就是说,只是一二线城市的新房价格上涨,才拉高了全国商品房销售的均价;
其次,豪宅成交量变多了。事实上,越是经济低迷,通胀率越高的时候,豪宅市场就会越好,有钱人为了抵抗通货膨胀,就会大量买入豪宅。所以,豪 宅成交量的增长,也拉高了商品房的销售均价;
还有就是,单价低的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量低。小城市房价越低,越没人买,对均价的影响不大。
说白了,房子均价涨不涨,没法代表全国各地楼市的趋势。
数据能反映一定的趋势,但各地楼市分化明显,也不能一概而论。再换个角度想想,如果现在官方还不说涨价,那些犹豫不定的怎么上车呢......这背后你细品吧......
2.北京先行,带头复苏?
进入2022下半年,楼市的趋势更加明朗化了。
目前,楼市有回暖,但依旧算不上热。
比如深圳,今年上半年二手成交量仅有9965套,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成交量还要下跌52%。
比如南京,2022年上半年南京全市二手房交易量36228套,同比下滑48.1%。
比如武汉,2022年存量房成交38033套,成交面积379.49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2.76%。
哪怕是核心城市,上半年面临着二手房难卖的问题。
但全国的情况略有不同,北京、上海已经有显著回暖迹象,成都等城市也比较明显。
咱们来看看北京,房价涨幅位居全国第三。
北京新房成交自3月起开始回升;4月份新房成交6037套,创年内新高;5月份受疫情影响短暂阻碍了楼市修复;6月疫情褪去新房成交6934套,环比上涨57.84%;
从北京二手房半年度成交走势来看,与新房表现较为协同。6月北京二手住宅成交10865套,环比上月上涨27.30%;
加上近期环京地区的成交颇为火热,展望下半年,仍有望维持上升态势。
总的来说,根据房地产历史调控政策传导规律,楼市复苏一般分为领头羊复苏——第二梯队复苏——整体复苏三个阶段。
即由一线城市率先反弹爆发,再迅速传导到都市圈所在的二三线城市,逐步扩散回温面积。
如果说其他城市普遍因政策调控“热反应”而带来楼市升温,四大一线城市则相对政策放松较小,一直处于“冷启动”状态,主要靠市场信心实现自我韧性修复。
3.下半年,全国楼市真能回暖吗?
但就目前,从大家的信心来看,整体的观望情绪较重的。
从数据来看,6月,居民中长期贷款环比5月有新增,但同比依旧是负增长。住户存款还在攀新高,6月末达到了历史新高112.8万亿元,半年增加存款10.33万亿。
住户存款再创新高,中长期贷款增幅缓慢,说明大家现在投资意愿弱,储蓄意识强,仍然是以观望为主。
因此,放松是大势所趋,不可不为之。
眼下这样的放松节奏和力度,从供给端和政策面,跟2015年太像了,各城市的房贷利率都在下降,有不少城市还放松了落户、限售、限价的条件,房地产的销售额也是负增长。
但跟2015年较大的不同,就是需求端,现在的购买力很显然不如2015年了。
过去有发展的红利,整个社会不断高速增长,创造出惊人的增量财富。
然后,在房地产高歌猛进的十多年里,中国居民60%的财富,聚集到了房子里面,发展越快,增量越多,房价就涨得越快。
最后的结果是,房价的较大支撑力就是这笔财富。
不管是一二线,还是三四线都有一倍到多倍的行情。
然而,当增量没那么多的时候,房地产存量财富必然发生转移。
未来买涨不买跌的人性,会驱动占人口大多数的三四线城市的人,把过去在红利期创造的财富,从三四线城市转移到一二线城市去,从而形成一二线城市最强的房价支撑。
而这必定会进一步造成全国房价的不平衡,各地楼市分化加剧是挡不住的。
未来,楼市的复苏过程或许会不断拉长......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