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奥雅纳张祺:韧性城市建设是系统工程,城市更新需要有包容性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基于韧性的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近日于西安举行的中英城市韧性论坛上,多位城市与环境专家共同探讨城市韧性话题,为国内外城市提供城市规划和创新建设经验。论坛期间,奥雅纳董事、城市创新中心总经理张祺接受媒体采访表示,韧性城市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专业、多部门、全社会的力量协同建立城市韧性策略;城市更新也必须以系统的思维去思考,以人为本,与市场力量结合,并具有包容性。他还对西安等文化古都的城市更新给出了建议。
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谈到建设韧性城市对中国城市发展有什么意义,张祺表示,韧性城市是个比较新的概念,但正在成为国内外的一致共识。2021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今年将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并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总体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中国城镇化进入2.0时代,城市发展需要提升四个方面的韧性,包括经济韧性转型、制度韧性升级、基础设施韧性再生、社会韧性重塑。
城市韧性建设不能仅是口号,应当是扎实的理念,并可付诸实施。奥雅纳是较早开展韧性城市研究的国际咨询公司。从2013年开始,奥雅纳与相关机构合作,以全球149个城市案例为基础,推出了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近些年,在国内外做了很多尝试,以四大韧性维度为核心目标,构建强特质、多维度、齐指标、全球化的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张祺表示城市应对未来冲击,建设韧性城市是非常好的理念和措施。但不同城市的韧性城市建设,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北京市最早提出韧性城市建设,主要考虑的是对地震灾害进行及时感知、快速应对。根据奥雅纳在国内接触的城市来看,有的更多关注对地震、洪涝灾害的应对,有的则从经济、资源、公共卫生等角度出发。
但无论关注的侧重点是什么,对韧性城市的认识有一个共同点,即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越来越多的城市未来会从系统的角度去建设,将“韧性工程”贯穿于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基础与特点,也需要多专业、多部门、全社会力量协同建立城市韧性策略。当然,这也必然会给韧性城市建设带来一些新的挑战。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改变
张祺表示“城市更新”和“韧性城市”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均有重点提到,这两者在某些方面也会有重叠。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对城市功能品质、宜居程度的提升,也是价值重塑过程,是激发城市活力,强化城市韧性的手段和途径。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排名前列次提出城市更新。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具体的城市更新目标。今年两会,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的城市更新目标。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出进行城市更新,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开始进行实践。
城镇化1.0阶段主要是快速的量的增长,进入城镇化2.0时代之后,城市建设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升转变。方兴未艾的城市更新,正是对这一转变的反映。基于韧性的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新驱动力。
谈及城市更新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张祺表示,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改变。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民生工程或城市“伤疤”,解决道路断头、破旧房屋、棚户区改造等问题。但现在城市更新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发展模式,从规划、建设、设计,到金融支持等许多方面,这一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各方面的管理部门和多个环节,必须从系统的思维去思考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要以人为本。城市更新,要让生活在这个区域或者到这个区域的人更舒畅、更幸福。因此,要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包括建筑、产业、交通、环境甚至民生等方面,要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包括精神层面的提升。比如,伦敦国王十字区城市更新项目就面向当地人居生活需求,构建教育培训、健康医疗、文化娱乐等国际化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升了当地生活品质。
城市更新需要与市场力量结合。现在国内的城市更新,往往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但我们通过这些年对国际、国内的案例观察发现,可能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更加有效。伦敦国王十字区的城市更新就由市场主体进行,而不主要依靠政府。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经有了一些案例,政府与国企或金融单位合作,效果很好。
城市更新需要有包容性。城市更新会带来利益结构的改变,所有利益相关的主体,都要参与城市更新过程。要去咨询居民对城市更新的意见,让公众参与多阶段更新规划设计。另外,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一定要照顾弱势群体,不能简单地把原住民赶出去。在这方面,广州就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文化古城的更新需要保持历史文脉
谈及历史文化古城应当如何进行城市更新,张祺表示,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近几年在高速发展,也面临着城市更新的问题。历史厚重是西安标志性的名片,但这也会在一段时间内为城市发展带来一定困惑。因为城市建设需要土地和空间,而历史古城的保护区域非常多,涉及的文物(包括地下文物)范围很广,这就会构成对城市管理者的挑战。
但其实,西安这种拥有厚重历史的古城,也可以火起来、红起来。曲江新区就做了非常好的尝试,从最早的文化+旅游模式,到现在以文化旅游带动城市绿色发展和城市有机更新的模式,在城市的发展和再生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城市带来很好的名片效应。
对于文化古城来说,城市更新需要较大程度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比如西安城墙之内的历史街区,很多东西是不能动的,它们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可能更适合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做一些修缮,而不是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城墙外面,尤其是新区,可以进行较大力度的街区改造和城市更新。
如何借助文化属性和历史名片,把城市建设得更有味道、更有灵性,既能保留深厚历史文脉,又能更好地激发城市活力,需要继续进行探索和尝试。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