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研报 | 政策措施频出行业复苏,一项数据竟月环比增幅均超过了80%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焦点研究院 · 文旅研报
研究员:文旅研究组
7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数据情况。从公布的数据来看,2022年上半年数据受疫情影响较大,2月中旬开始,国内多地暴发疫情,打乱旅游市场复苏节奏,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等核心数据骤降。
2022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和局地小范围暴发的影响,我国旅游行业继续承受较大压力,弹性出游需求收缩,节假日旅游出游人次同比下降。上半年的整体行业数据虽然不佳,但表现的并不是一无是处;
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若干政策》),提出3个方面43条具体措施,力度空前,显示出政府纾困的决心,为文化和旅游市场的复苏和振兴注入了信心。5月,国务院出台《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对旅游等困难行业给予更大力度支持。
在5月份的最后一天,也就是端午节前夕,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加强疫情防控科学精准实施跨省旅游“熔断”机制的通知》,明确对出现中高风险地区的县(市、区、旗)和直辖市的区(县),立即暂停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进出该地的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待无中高风险地区后,恢复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进出该地的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
这是首次将跨省游“熔断”政策的行政单位从省(区、市)调整为县(市、区、旗)以及直辖市的区(县),该举措也意味着自去年8月开始实施的“跨省游‘熔断’机制”进入了更加精准化的新阶段。《通知》的下发,很大程度上提振了旅游业的信心,为旅游市场的流动性注入了活力,对客流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
《通知》发布恰逢端午节前夕,随后各地也纷纷出台支持文化和旅游恢复发展的利好政策,并将调整后的跨省旅游“熔断”政策相关要求落细落实。
以下为焦点研究院整理自5月31号跨省旅游“熔断”机制出台后,部分地方/部门机构出台的相应文旅举措: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作为接触性、聚集性、流动性较强的行业,旅游业承受巨大压力。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困难行业纾困发展工作,出台一系列纾困帮扶政策措施。
从上述整理的相关举措,分析可以呈现出以下五方面的特点:
一、 二季度受疫情影响较大,出台政策也多与此疫后恢复有关
二、 端午节假期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
三、 疫情已然成为目前文旅行业的“风向标”
四、 消费券成为各地恢复文旅市场的主要举措
五、 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持续发力,行业加速恢复中
二季度受疫情影响较大,出台政策也多与此疫后恢复有关
在2022年的上半年中,几乎全国大大小小城市都受到了疫情的考验。其中就以北京和上海两地为主,因两个城市的特殊性,持续时间久,辐射范围较广,导致全国各地因疫情原因旅游业几乎都属于停滞状态。旅游业在上半年,尤其为二季度发力不足,旅游活动受疫情影响较大。
但在从6月份伊始,上海的疫情情况率先有所好转,开启了旅游业的恢复和企业帮扶措施,从而由上海为中心到周边省份/城市都开始了一系列的恢复措施。其中像南京马上就出台相应举措:江苏省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关于恢复跨市、跨省旅游经营活动的通知》。南京各旅行社迅速反应,立即上架了跨省游产品,进行精准营销和推广。还有像山东省财政厅联合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通过金融支持、消费补助等方式,推动文旅业恢复发展。安排资金对山东各市给予一定比例补助,支持各市发放消费券,拉动零售、餐饮、旅游领域消费。
而北京疫情情况也逐渐有所好转,也开展了除部分区域外,北京全市其他地区进一步分区分级动态实施相关社会面防控措施,其中,恢复本市旅行社经营市民“在京团队旅游”业务,参加团队旅游人员应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或加强免疫接种。各类景区、景点、公园坚持“限量、预约、错峰”,按照75%限流开放。到后因部分疫情情况的反复性导致部分举措“得而复失”,但整体文旅行业面也是朝着积极向好的情况发展。
在焦点研究院统计的各地和部门采取的文旅恢复举措中,其中将近65%的出台的相关措施跟疫情后恢复有关,可见因为疫情或者因疫情而经济环境恶劣,导致整个行业的处于“半停滞”状态。
端午节假期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
今年上半年旅游市场大盘,国内大出行和旅游市场受疫情影响较大,春节前后市场情况总体较好,尤其是春运出行需求明显好于去年同期。3月、4月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5月开始,三大客运部门的客流量逐渐触底回升,走出了一个“V”字轨迹。进入6月后,全国铁路和民航的客流量大幅回升,月环比增幅均超过了80%。
在5月底的时候全国各地疫情有所好转的情况下,文化和旅游部率先发布《关于加强疫情防控科学精准实施跨省旅游“熔断”机制的通知》,在此之后各地方和相关部门开始陆续出台相关举措。6月份全国疫情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当然各地要抓紧此机遇,密集出台各地适合恢复和发展的条例,来恢复当地的文旅业的发展。
从节假日旅游市场来看,2022年一季度的元旦、春节假日旅游人次均低于去年同期。二季度的清明节、“五一”和端午假期也不例外。不过,端午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人次7961.0万,同比下降10.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58.2亿元,同比下降12.2%,二季度末旅游经济企稳回升。
端午节假期旅游的探底回升,代表着我国国内旅游正在市场逐渐复苏。
疫情已然成为目前文旅行业的“风向标”
到了7月份前后,没想到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疫情好转下,国内的其他省份城市就又开始了大面积的疫情情况,直接导致当地城市文旅行业的停滞。
很明显的对比的例子,甘肃省目前正在遭受很严重的疫情考验,甘肃省399家A级旅游景区中,正常开放景区183家,因疫情原因关闭景区186家,导致因疫情关闭的景点数量占据了一半还要多。目前处于旅游旺季来临,但由于兰州周边疫情升级,天水、甘南等几个中高风险区已全面停止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组团跨省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兰州市内相关景区已停止各类线下活动安排。
而对比之下,紧邻甘肃的同样处于西北的新疆,则目前处于旅游业的旺季。7月以来,新疆多地游客“爆满”,成为国内旅游较受欢迎的目的地之一。古尔邦节假期,新疆累计接待游客885.78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84%;实现旅游收入68.81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86%。其背后就是当地旅游业的“向好现状”。
其总结下来,疫情已然成为目前文旅行业的“风向标”。
消费券成为各地恢复文旅市场的主要举措
推动文旅消费加快恢复发展,除了把握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深入了解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和个体经营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经济韧性,通过真招实招恢复城市活力、重现街头“烟火气”。
在上述表格统计的恢复举措中,会发现多地为了恢复发展旅游业,通过派发相关“文旅红包”来刺激经济和消费,以此来助兴文旅业得恢复。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不少地方都选择将发放文旅消费券作为稳就业、促内需的一种手段。各地围绕提振文旅消费出台的一系列举措逐渐显出成效。
那么发放消费券有用吗?我们可以从之前2020年的经验来看,根据有关金融机构的统计,在2020年的那一波疫情后,一直到8月左右,全国一共发放了8500多万张优惠券,其中有约65%被使用了,而且换算一下:每发放1元的优惠券,就增加了3.7元的总消费。也就是说,确实发放优惠券能够促进消费,而且是成倍数的促进。而且,发放消费券还有一个好处,让各行各业重新活跃起来。需要内销来解决消费也会促进生产,能够让企业的订单增多,就业也会相对来说好一点。
地方政府对发放消费券非常积极,但其实刺激消费确实很难,从最早的新冠疫情发生开始至今已有两年有余,很多人收入不可避免的下降了,很多人会避免一些非必要支出,多给自己留一点钱以防再次面临同样的局面,其实就是大家都开始消费降级了。消费券只能作为一种短期的手段来出现,每次我们看到都是疫情后开始进行的,并不太可能变为长期的手段还需要一些其他手段进行补充,最重要的是信心修复。
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持续发力,行业加速恢复中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持续发力和疫情得到有效控制,6月以来,各地文化和旅游活动逐步恢复,市场开始回暖。7月以来,虽然广西北海、甘肃兰州等地疫情散发对当地旅游市场形成扰动,但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暑期旅游产品订单量大幅上涨,旅游业正在走出疫情阴霾、加快恢复发展。
其中我们就以我国西南旅游重地“云南”为数说对象。今年以来,云南统筹疫情防控和旅游业恢复发展,率先在全国出台文旅行业纾困帮扶13条措施和恢复发展20条政策,同时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方面又出台了27条指导意见,共计60条政策,政策措施激活消费、拉动旅游经济增长的效应正逐步显现。
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政策。5月31日文旅部实施跨省旅游新“熔断”机制,将跨省团队旅游“熔断”区域进一步精准到县(市、区)域,新的疫情防控方案发布以后,省文化和旅游厅迅速部署落实,按照疫情防控指南,做到“五个严格”,全面启动跨省游,全省旅游市场快速恢复。
2022年云南省计划发放2亿元文旅消费券、1亿元自驾游电子油券。活动涵盖旅游景区、旅游住宿、旅游演艺休闲、旅游交通、旅游线路产品等文旅消费领域。目前,已通过游云南、美团、携程、同程等4家OTA平台发放两批4500万元文旅消费券和加油券,7月5日至25日发放第二批次1.1亿元,预计带动6倍以上文旅综合消费。
写在最后:
在目前严峻的疫情环境影响下,不管出台何种利好举措,皆在为了恢复行业的发展。在目前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撑下,当前国内旅游市场复苏态势总体好于预期。同时,近期国内多地再次出现零星疫情,也给正在振兴文旅市场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因此,处于正在进行时的暑期档能否优质收关,将成为决定下半年国内旅游业走势的“试金石”!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