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徙特征:“人往高处走”,一线城市人口流动“重回正轨”

诸葛找房 2024-05-23 20:00:01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2023年随着疫情封控全面解除,人口流动活力增强,人口净流入城市个数增多,一线城市人口流动“重回正轨”。

2023年随着疫情封控全面解除,人口流动活力增强,人口净流入城市个数增多,江浙一带“聚团式”流入,从省内城市看,人口则向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聚集;一线城市人口流动“重回正轨”。此外,人随着产业走,且人口流动与房价租金变化呈现一定相关性,持续性流出城市的房价跌幅最大。

(注:正值为人口流入,负值为人口流出;持续流入表示为2022年、2023年人口均呈流入态势,持续流出表示为2022年、2023年人口均呈流出态势,流入转流出表示为2022年为人口流入、2023年为人口流出,流出转流入表示为2022年为人口流出、2023年为人口流入;下同)

一、人口净流入城市个数增多,江浙一带“聚团式”流入

根据诸葛数据研究中心监测的100个重点城市来看,2023年人口净流入的城市有65城,较上年增加7城,其余35城呈现人口流出的特征。结合2023年疫情防控全面解除的背景来说,各行各业生产经营逐步恢复,劳动力需求回升,外出就业务工等人流量活跃起来,叠加部分城市“人才引进”持续加码等,呈人口流入状态的城市个数增多也在预料之内。同时,从人口流动分布来看,人口流入型城市一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聚团,尤其是集聚在江浙一带;二是从省内城市看,人口则向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聚集。

(注:人口流入流出量=地方本期常住人口数量-地方上期常住人口数量-地方常住人口自然增长量;各地统计局最新人口数据截止至2023年,下同)

二、“人往高处走”,一线城市人口吸附力修复、重现“流入”

分等级城市来看,“人往高处走”特征回归,数据显示,2023年一线城市人口流动走向发生转变,由2022年流出约47.17万人转为流入22.92万人,人口吸附力修复回升;二线城市总体持续保持流入状态,且流入规模较去年略微增多,2023年33个二线样本城市流入133.67万人,较2022年增加约19万人;63个三四线样本城市则由2022年流入3.57万人转为流出3.29万人。

所谓的“高处”代表的是高能级城市,如北上广深、苏杭鄂蓉等,一方面,在疫情防控全面解除下,社会经济重回正轨,这类热点一二线城市的就业优势重新凸显,带动人口流入;另一方面,部分一二线城市不断放宽落户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等,高能级城市人口“虹吸效应”仍在。相反,三四线城市竞争优势则被削弱,人口转为流出趋势。

三、长三角经济圈人口流入规模达近三年新高,珠三角“重回正轨”

从各大经济圈的人口流动变化来看,长三角经济圈、中部城市、西北城市及东北城市人口呈持续流入态势,其中,中部城市人口流入规模近三年逐年递减,长三角人口流入量达近三年新高。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长三角经济圈人口流入规模为107.67万人,较2022年增加约40万;东北城市2023年人口流入规模增至16.45万人;中部及西北城市人口流入规模分别较2022年减少约28、7万人。

环渤海与珠三角经济圈人口流动呈现“流出转流入”趋势,尤其是以民营经济、出口制造业为主的珠三角地区,2022年受到疫情防控影响大幅受挫,外来务工人员流出显著,2022年人口流出高达69.73万人,后又在2023年疫情防控全面放开下,各行各业恢复生产,人口迎来流入局面,2023年人口流入约4.78万人。此外,2023年海峡经济圈与西南城市群人口呈现流出状态,2023年人口流出规模分别为2.98、3.41万人,人口吸附力明显不及2021年以前。

四、合肥人口流入超20万人领跑,重庆人口流出压力暂居高位

从人口流入城市TOP15排行榜来看,一二线城市占据主要份额,其中,合肥位居榜首,2023年人口净流入量达20.11万人,较2022年增加约7万人,值得肯定的是,合肥人口流入量的持续增长,与其近年来在抢占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强势风头,形成了一种呼应;上海位居第二,2023年人口净流入17.58万人,或许人才引进策略的放松是造成上海人口反转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五个新城落户政策的松绑。郑州、杭州、沈阳人口流入量跻入前五,量级均在10万以上。除此之外,温州、成都、宁波、西安、长沙、南京等省内热点中心城市也仍然较受人口青睐,持续呈现流入状态。

从人口流出TOP15城市来看,三四线城市明显居多,包括南阳、蚌埠、阜阳、柳州等基本均现持续性流出趋势。重庆、无锡为TOP15中唯二的二线城市,其中,重庆人口流失较为严重,2023年人口净流出约11.27万人,重庆的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其他三个直辖市以及其他大城市,仍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业人口,这部分农业人口外出就业,或许是导致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无锡由2022年人口流入1.14万人转为流出2.38万人,除老龄化趋势显现外,苏州、南京的“虹吸效应”也或犹存。

五、人口流动与房价变化呈现一定相关性,持续性流出城市房价跌幅最大

根据近两年人口的流动变化情况,我们将人口流动分为四种类型:持续流入、流出转流入、持续流出、流入转流出。对比人口流动情况与房价变化,可以发现,人口流动趋势与房价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在2023年全国房价普遍下行的背景下,持续性人口流出的城市,房价降幅更大;持续性流入或呈“流出转流入”状态的城市,房价降幅相对较小。

根据数据显示,持续流入的城市占比最多,共计51个,包括合肥、郑州、杭州、西安等,房价平均降幅为4.2%;流出转流入的城市有14个,其中包括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房价同比降幅最小,为3.1%;流入转流出的城市有商丘、太原、无锡、上饶、柳州、重庆6个,房价下降4.42%;持续性流出的城市有淮南、肇庆、银川等29个,房价下行幅度最大,为6.29%。

六、人口迁移牵动租金变化,人口流入城市租金总体上涨

人口流入也会带动一部分租房需求,我们从重点城市的租金变动与人口流动变化来看,似乎也发现租金变化幅度与人口迁移趋势存在一定关系,人口呈流入状态的城市租金总体上涨,人口流出则租金下跌。根据数据显示,重点30城中人口流入城市的平均租金呈现上涨态势,涨幅为0.29%;而人口流出的城市平均租金跌幅为2.84%。

以具体城市为例,位居人口流入规模首位的合肥,在2023年租金上涨了3.87%,杭州租金上涨了4.45%,成都、西安等城市租金水平也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浮。与此同时,像北京、上海、广州这3个一线城市,虽然人口呈现流入状态,但是租金水平却在下滑,一方面供给房源增多,租金竞争性下滑;另一方面,就业及收入预期不足,“留下来”也自然难逃住房消费降级。南京、武汉、厦门等这类热门城市,人口虽在持续流入,但是与前几年相比流入人口明显减少,城市的流动人口减少,难免租房需求随之下降。另外,位居人口流出规模首位的重庆,2023年租金下跌2.52%;福州、惠州、东莞这3个人口持续性流出的城市,租金也全部下跌。

七、“人随产业走”,三产占比超60%的城市人口流入率最大

往往城市的公共服务配套与产业结构齐全,具备更多就业机会,人口流入量也会走高,从人口流动变化与第三产业占比来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人随产业走”趋势凸显,一般情况下,第三产业占比高的城市,则人口流入率相对较高。根据数据显示,重点100城中,第三产业占比在60%以上的城市群体人口流入率为0.45%;第三产业占比在50-60%的城市群体人口流入率为0.15%;第三产业占比在50%以下的城市群体人口流入率最小,为0.09%。

以具体城市为例,如人口流入率高的三亚、合肥、杭州等城市,第三产业占比均在60%以上;而人口流出率高的城市,如莆田、吉安、新乡、龙岩、南充等城市,三产占比均在50%以下。

八、长期看人口,“买房可落户”、“人才引进”等政策持续松动

长期来看,人口是决定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的住房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大中城市中,人口集聚,房地产市场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今年南京、杭州、佛山等多地放宽落户政策,“买房可落户”似乎成为了一大趋势,已经从此前“人才引进”政策的“抢人才”进阶到了“抢人口”,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既能够刺激外来就业人口买房,促进购房需求释放,进而提振楼市活跃度;同时也不乏是合理控制人口流动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人口在城市的定居意愿,避免人口大量外流,维护城市的人口基数和社会稳定。未来不排除会有更多城市跟进,以提升自身的“人口优势”。然而,这类政策的效果也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生活成本、公共服务质量等。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同步提升,户口政策的吸引力可能会受限。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