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房企深陷债务风波,多地项目被爆停工,背后原因耐人寻味

上层建筑 2022-06-08 18:36:26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地产行业的“国企”信仰,破了

该来的,终究会来。

近几年,民营房企暴雷的新闻层出不穷,大家普遍认为,拥有国企背景的开发商会更加稳健和安全。

然而,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这个共识。

近日,头顶国资光环的TOP10千亿房企绿地发布公告:

拟对GRNLGR 6.75 06/25/22进行若干修订以及豁免发起同意征集,内容包括延长到期日、加入发行人在到期前赎回全部或部分票据的赎回权、先行支付原到期日未偿还本金的10%,以及取消维持票据上市状态的契约。

图源:绿地集团

简单来说,就是绿地有一笔2022年6月25日到期的5亿美元、息票率6.75%的票据现在还不上了。

目前先还10%本金+利息,展期到2023年6月23日再部分或全额赎回。

绿地的高光时刻

了解绿地集团的人都知道,中国的绿地控股曾经是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地产企业。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时,在上海的张玉良嗅到中国有了新的发展机会。

张玉良是曾任上海市农委住宅办的副主任,看到机会的他辞去了国企工作,带着四处筹集来的2000万元创建了绿地总公司,这家企业也就是后来的绿地集团。

图源:绿地集团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会将公司的名字定为“绿地”?

这是因为当时上海的人均绿地面积在全国是倒数,而张玉良的绿地总公司成立正是为了改善上海的绿地面积。

改革开放在上海的进一步深入,使得旧城改造与动迁建设在上海势在必行,而当时这样的重担就落在了绿地总公司身上。

当时也正是因为上海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使得绿地总公司在成立仅仅四年后就拥有了12亿元的资产。

彼时的张玉良还在默默积累着绿地的资产,直到2004年,中国迎来了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绿地集团的发展机遇终于来了,规模也在无形中不断扩大

2013年,绿地集团经过21年的经营,在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榜单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图源:凤凰网

2015年,绿地集团在张玉良的带领下依然延续着自己的辉煌。在香港上市,更是使得绿地集团的市值一度达到3000亿的规模。

从2000万到3000亿,绿地集团只用了24年的时间。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绿地集团会继续过往的辉煌时,它却在2015年之后急速衰落。

高光之后 走向末路?

事实上,绿地集团的危机早已有所暴露。

2013年和2014年,绿地在东北的子公司被曝出业绩出现大幅下滑,到了2015年绿地东北子公司的部分房产项目甚至出现停工的情况。

在2016年绿地集团的财报上,利润依然有72.07亿元之巨,但是增速方面却与前一年天差地别。

与此同时,上海的一家公司还被曝光多达66亿元的债券违约,这家公司背后的控制者正是绿地集团。

这让绿地集团一瞬间处在了风口浪尖上,人们从那时起就开始猜测绿地集团已经存在严重的债务问题了。

图源:百度

可绿地集团的隐患,早就在风光之时埋下了。

长时间以来,绿地集团给外界的印象都是资产雄厚的样子,自己的财报也是尽显这一点。

比如2019年绿地集团的一份财报上,表明前三季度集团的总资产为1.04万亿元。

图源:读财报

这个数字看起来十分夸张,但事实上,绿地所谓的总资产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部分,而当时绿地集团的负债已经达到了9181亿元,接近89%的负债率。

并且,在绿地集团上市的四年时间里,负债率就没有低过88%。

除此以外,近几年,一向口碑不错的它又开始被接连曝出项目停工的事情。

从当年“华中排名前列高楼”武汉绿地中心、“西南排名前列高楼”成都绿地中心的停工,绿地控股的资金情况,基本上就处于紧张的状态。

武汉绿地中心 图源:网易

2019年5月,在河南郑州,位于二七区的“绿地·滨湖国际城”小区,绿地控股因拖欠农民工工资1200万元,被多家媒体报道。

2019年年底,位于武汉市和平大道的“绿地·青山香树花城”小区,因为长期拖欠施工方——华仁建设集团的工程款,被其强制停工。

2020年,绿地控股开发的楼盘,在全国各地开始大面积停工。

比如深圳市的“绿地·新都会”楼盘停工8个多月;杭州市的“绿地·华家池印”停工;西安市的“绿地·兰亭公馆”停工等等。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绿地控股因拖欠辽宁省沈阳市某开发区的土地出让金,长达11年时间不予上缴,最后被该区的土地管理局告上了法庭。

由此可见,绿地控股,这些年来,一直都处在资金链绷紧,随时可能断裂的状态。

“真伪”国企难分辨

这次绿地集团的债务违约,在业界似乎是打破了背靠国资、“金身不破”的信仰。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们先来看看绿地的股权结构,实在是“精妙”。

它既是国企,又不是国企。既没有控股股东,又能让实控人获得决策权。

绿地集团的前三大股东中,第二和第三是上海国资委下属的国企,上海地产集团(25.67%)和上海城投集团(20.58%),合计持股46.25%,没有超过50%,不能控股。

图源:微博

排名前列大股东是上海格林兰投资企业,持股28.83%,这点股份当然也无法得到控股权。

可由于股权结构十分松散,剩下其他人的股份更小,也没有人有意向管理公司。所以,大家都依靠排名前列大股东上海格林兰来管理公司经营。

说到上海格林兰,它是绿地的职工持股会,表面看是职工当家作主。但实际上,职工的表决权通常都收归管理层代为行使,最终还是管理层做决策。

下面通过一张上海格林兰的股权结构图来看,实控人还是张玉良。

图源:微博

张老板占较大股份,有决策权。其他人股份总数虽多,但特别分散,只能分红,不能决策。

这种股份结构的少有好处,就是能较大限度地把股权分出去融到钱,但又不影响决策权。用最小的筹码,撬动了较大的杠杆。

其中,令人疑惑的是,按照规定,国企领导年满60周岁要办理退休手续,业绩突出的核心成员可延长任期,但最迟不能超过63周岁。

从1992年“下海”掌控的绿地总公司,到改制之后的绿地集团,张玉良已经执掌绿地集团将近30年。而今年张玉良也将年满65岁。

如果按照国企标准,张玉良已经超期服役。

但他曾公开表示,绿地跟传统国企不一样,它是混合所有制企业,要依规办事。董事长由董事会推选,如果所有股东认可,自己也有条件,那就干下去。

他还将自己与董明珠做比较:“董明珠连任格力董事长,她65岁了,还继续为国家做贡献,我看也不错。”

但这种混合所有制的结构也为内部管理混乱、私人资本与国资持股引发的种种矛盾埋下了隐患。

所以,总体看来,这次绿地集团的债务风波绝不是偶然。长期负债率高、资金流动性低、内部管理混乱,又赶上近年房地产市场遇冷,是多方面不利情况导致的结果。

虽然,绿地集团自2020年开始,已经频繁处置资产寻求自救。

今年,更是计划3年内出售2000亿资产来还债,每年500亿-700亿,包括自持的商业、办公楼和酒店等。

但在目前的行业情况下,这些资产是不是能够卖出去,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所以,绿地能否通过变卖资产等手段来摆脱这次债务危机?曾经在政商之间游刃有余的张玉良,如今已过花甲之年还能带领绿地渡过难关吗?这些,只能交给时间验证了。

关于绿地集团,你还有哪些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