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一定要抓住这根绳子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原创 房小评 中国房评报道
全面降准、定向降息、政策修复、金融纠偏,都是船上扔下来的绳子,开发商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正身处冰冷的海水中,珍惜这个抓住绳子上船的机会,切莫拖延,贻误时机。
全面降准和定向降息的消息让一部分房地产行业人士“飘”了起来,得陇望蜀,认为接下来还有再二再三的利好,直至全面“放水”,重现2015年的棚改盛况。这些人觉得“躺平”起效了,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离不开房地产。
这么想,有一定道理,但也要动态看问题。首先,经过改革,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性已经下降;其次,政府对房地产调控决心不改;最后,一定要看到,房地产行业还有一部分好学生没有“躺平”。
这些好学生可以趁机抓住绳子,加大融资,并购同行,实现跨越发展,而傻傻等在冰冷海水中的房企,恐怕会成为好同学的收购目标。
所以,今天我们来讨论,普通开发商如何抓住降准等利好脱困,活下去,活得好。
—壹—
按照惯例,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一周左右,就会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去年会议的召开时间是12月16日至18日。这个会议非常重要,是给2022年的经济工作定调,房地产从业者最关注会议公报中对房地产的措辞。
“房住不炒”、“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经济刺激手段”……
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引人关注的是两个新提法:“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和“良性循环”。
前者言下之意是会保证刚需、改善购房者的合理买房、贷款需求,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解决房贷落地缓慢的问题。从11月份的金融数据来看,房贷总量和按揭贷款发放速度都在迅速提升,相信到12月底,房贷基本可以“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但是,从银行端反馈的信息来看,“房贷集中度管理”政策并没有松动,目前是挪用2022年的房贷额度满足今年的超额需求,同时由于市场下行,导致房贷需求减少,两者共同作用,慢慢缓解了房贷供需矛盾。
“良性循环”的提法尤为新鲜,也反映了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客观情况:从企业端来看,集中爆雷和躺平的房企过多,暗含较大的金融风险;从市场端来看,迅速降温导致购房者持币观望,市场预期过度向下;从调控端来看,卖地和财政困难正倒逼地方政府放松限购等调控政策。
这些,都是非良性循环。
以上,是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房地产的新提法,但是这并不代表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会提及这些内容,更不代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房地产的定调会改变。
根据往年经验,中央政治局会议虽然是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准备,但是中央政治局会议没提的内容,不代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提。
—贰—
经过这次大风大浪的考验,房地产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不能寄希望于调控政策转向。当下实行的是房地产长效机制,既然是长效机制,就不会朝令夕改,无论是购房者还是开发商,寄希望于所谓的“放水效应”是幼稚的。
即便12月6日,央行宣布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1.2万亿元资金,主要目的也是对冲12月15日即将到期的9500亿元MLF。这是对冲基础货币减少,为保持市场流动性而做的工作。
你可以理解为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并没有多少变化,而且在银行“房贷集中度管理”政策之下,流入房地产的资金不可能暴涨。
以前曾有银行贷款进入实体企业,再借道流入房地产的情况,那是房地产行业回报率高而且很少出现违约的时候。如今房地产市场预期低迷,违约事件频发,投资房地产的安全性已经下降,实体企业资金绕道进入房地产的兴趣已经降低。
所以,无论是降准,还是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出现的“新措辞”,给房地产行业带来的改变都是有限的,真正改变房地产行业困境的关键在于改变市场悲观预期,让市场回归理性、平稳,这样才能自我修复,走出困境。
—叁—
我们先简单回顾本轮房企信用违约等困难发生的经过,理清思路,再给出相应建议。
早在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就提出构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长效机制,经过2年左右的政策完善,在2020年8月份正式提出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三道红线”,此时房地产“控规模、控负债、控杠杆”的调控目标已经出现。
“三道红线”政策给出了过渡期,但是如此重磅的政策出台1年之后,绝大多数房企都表示“我没事,我身体很健康”,尤其是个别民企开发商,通过财务腾挪让“三道红线”指标迅速呈现绿档。
2021年1-6月份,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886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7%;商品房销售额92931亿元,同比增长38.9%。
市场太火了,南方某些地区出现炒房问题,某省房地产销售额将突破1万亿元,这些情况都让调控部门意识到,疫情之后,货币依然信赖房地产。另外,一些国家已经因为疫情期间的货币刺激政策导致房地产过热,这给我们提了个醒。
尤其是看到开发商们普遍对“三道红线”表现出免疫状态,调控部门决定按照长效机制,继续给市场加码,于是推出房贷集中度管理制度,对银行的房贷总额、房贷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都做出规定,标准与2020年的数字差不多。
但是,由于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太火,导致银行的贷款额度用完,实行房贷集中度管理政策之后,有些地方的房贷开始枯竭,甚至要排队半年才能获得,这影响了开发商的销售回款,是开发商现金流减少的开始。
由于贷款紧张,银行在内部进行调剂,更愿意将中西部的贷款额度转到东部更安全的市场去,或者把三四线城市的贷款额度转到一二线市场去。银行具体怎么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蓝光率先出现现金流问题,貌似表明了开发商现金流问题率先从中西部爆发。
为了防止开发商出问题导致楼盘烂尾,政府要求加强预售资金监管,于是很多城市大幅度提高预售资金监管比例,加强对资金用途的管理,这严重影响了大部分开发商的现金流回款,据称开发商的资金压力迅速增加了4-5倍。
贷款额度紧张和预售资金监管加强,共同导致开发商回款变少,尤其是业务主要在三四线城市的开发商,原本对预售资金的依赖性就比较大,此时等于被釜底抽薪,所以某大就出问题了。
某大事件对借了大量美元债的开发商的信用影响是致命的,开发商不能借新还旧,原本的财务计划落空,想卖房还债又面临房子卖不出去或房子卖出去钱也回不来的尴尬,所以花样年等房企就官宣“躺平”了。
这一“躺平”,直接影响投资者、购房者对房地产和开发商的信心,大家更不敢借钱给房地产企业,甚至不敢买房,于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大部分高负债和高杠杆的房企“躺平”。
—肆—
以上,就是非良性循环形成的过程。政府已经意识到这种非良性循环继续的后果,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立即对市场进行维稳,稳定情绪,保交付,避免出现社会性问题;对问题企业债务进行指导化解;通过释放贷款等必要的金融手段托住市场,帮助行业渡过年底支付农民工工资等资金支出高峰;研究政策微调,考虑并购贷不纳入“三道红线”考核等新政策,完善长效机制。
需要关注的是,此前“三道红线”政策出台的时候,融创等企业就曾提出,不应该将并购贷款纳入“三道红线”,因为紧缩政策必然导致一些不健康的房企倒下,而此时没有别的房企收购,它就会“躺平”,让债权人无可奈何,损伤行业信用,也容易形成僵尸企业。
当“三道红线”绿档房企也出现问题时,监管部门意识到,开发商有太多表外负债没有纳入管理,因此加紧对行业体检、摸底。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考虑对现有政策进行调整。
房地产金融监管政策的微调,对于落水房企来说,是比降准还重要的利好,也是从船上丢下来最近的一根救命绳。
但是,很多落水的开发商对此认识不清,有的捂着资产不舍得卖,认为此时价格低,收购者趁火打劫。其实,此时收购者手里有钱,一旦错过机会,恐怕别人也没钱来买你的资产了。如今,市场上很多资产被集中抛售,而资金却不宽裕,卖晚了,恐怕不是好事。
落水的开发商们都应该明白,政策不会专门去救躺平房企,房企只能自救,依靠销售房子或者变卖资产,化解债务或者修复信用。
同时,政府也高度关注开发商纷纷出现信用违约,以及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风险,进行一定的维稳和纾困行动,比如这次降准,以及10月份开始对房地产贷款的增加,让银行挪用明年的额度,也要保今年的合理需求。
未来政策可能会做一些微调,例如对并购贷不纳入“三道红线”的考核,让信用好的企业并购问题企业,实现市场的正常出清。
但是,这次房地产大救援行动的基调应该是“保房子、保项目、不保企业”。要知道,这次房地产调控就是一次行业供给侧改革,改革的结果就是实现过剩产能出清,不能实现自救的开发商,就是要被出清的产能。
所以,对出问题的开发商来说,当下能变现的资产要抓紧卖,努力凑钱还债,呵护自己的声誉和信用,表现出好态度,给债权人信心,不能“躺平”耍赖,否则就会成为被出清的对象。
勿谓言之不预!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