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5亿人出游跨省游仍难破冰,报复性反弹远未到来

焦点研究院 2021-10-11 16:24:18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焦点研究院 文旅研报 报告期:2021年10月1日至10月7日 出品时间:2021年10月11日 研究员:孔令怡 引言 2021年的十一假期落下帷幕。作为本年度最后一个假期,也是旅游业界试图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年的黄金周可谓承载着“众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未得秋收,寒冬将至”,旅游行业的

焦点研究院  文旅研报

报告期:2021年10月1日至10月7日

出品时间:2021年10月11日

研究员:孔令怡

引言

2021年的十一假期落下帷幕。作为本年度最后一个假期,也是旅游业界试图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年的黄金周可谓承载着“众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未得秋收,寒冬将至”,旅游行业的恢复比想象得还要艰难。

5亿人出游收入近3900亿仍不及去年,官方数据难言乐观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1年十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减少1.5%,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0.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90.61亿元,同比减少4.7%,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9.9%。

同时,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今年十一期间,全国共发送旅客4.03亿人次,日均5750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7天假期)日均下降33.9%,比2020年同期(中秋国庆8天假期)日均下降7.5%。

图1:2021年十一假期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与2020年、2019年对比

焦点短评

从官方发布的数据上看,2021年十一假期旅游市场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甚至还不及刚从疫情中恢复的去年。究其原因,一方面,旅游新方式、新趋势的出现,让“旅游”这一概念的认定以及旅游人数的统计变得不那么精确。以往“国内旅游者”的标准概念是: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前往我国大陆境内其他地方旅行和访问,并在到访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而疫情后大行其道的本地游、周边游等出游形式,在空间(离开惯常居住地)和时间(停留至少一夜)概念上都不满足国内旅游的概念。虽然近郊乡村游、开放式街区逛游、文博场馆参观等都可被认定为新常态下的“大旅游”,却也弱化了官方统计数据的参考价值、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则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导致的消费欲望与消费信心不足。2021年9月的PMI为49.6%,较上月回落0.5%,时隔18个月后再次落入50%的荣枯线下方。除了经济先行指标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一致指标也开始回落,表明经济下行的压力已经开始扩散。其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国民“避险情绪”愈发强烈,有钱也“不敢花”“不想花”,对于旅游这一非必要消费能省则省,或选择在周边、近郊“放放风”。

图2:2021年十一长假与2021年其他假期、2020年十一长假旅游恢复情况对比

热门景点再现“人从众”,门票减免导致“旺丁不旺财”

与数据表现大相径庭的是,2021年十一假期,热门景区、目的地似乎出现了久违的游客爆满、人声鼎沸。10月1日、2日,泰山风景区连续2天发布《关于暂停销售夜间时段门票的通告》,因达到较大瞬时承载量(1.9万人)的临界值,泰山将暂停销售16时至次日5时的门票。10月2日上午,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发布消息,因参观人数达到景区较大承载量,三星堆博物馆停售10月2日门票。同时,老君山、九寨沟等景区也纷纷发布限流、门票售罄公告。此外,四川稻城亚丁、陕西宝鸡太白山等景区出现所谓的“游客滞留”,经后期反馈得知,多为大巴、索道运力不足所致。当然,爆棚的客流很多是被景区的门票减免政策吸引而至,这也导致了“见人不见收”的局面。

焦点短评:经过了冷清的暑期,各热门景区、目的地似乎对于十一长假的游客井喷措手不及。一方面各大景区竭力依靠门票优惠、免票政策等广纳八方来客,另一方面又没能在优化游客体验、保证接待质量方面下足功夫,导致游客满意度下滑;且门票减免还加重了景区的经营负担,可谓得不偿失。同时,突如其来的客流还具有很强的“欺骗性”,黄金周已经结束,2021年再无假期,各景区不得不面临即将开始的漫长“寒冬”,一旦被这一时的热度冲昏头脑,势必会侵蚀应对淡季的耐心与信心。对于各景区而言,接下来迫在眉睫就是依靠降低成本、业态创新等方式提质增效,剩余的时间已然不多了。 

新疆突发疫情大批游客滞留,跨省游破冰艰难

9月上旬,福建省突发新冠疫情,直至10月7日,疫情排名前列地莆田才全面解封,但也致使其完全错过了十一出游黄金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0月3日,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在常规核酸检测中发现2人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作为全国疫情防控最为严格的省份,新疆瞬间“冰封”,300多名外地游客滞留在伊犁霍城县收费站超过30小时,新疆也从“来了就不想走”变为“来了就不能走”的地方。在“安全排名前列”的政策环境下,即使是业界最为看重的十一黄金周,也难以摆脱被一键关停的厄运,而这无疑打击着游客以及从业者对于跨省游恢复的信心。

焦点短评:早前,深圳卫健委公众号戏谑的“出去玩记得多带几件衣服,7天后指不定在哪隔离”一语成谶。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政策一直为旅游行业所诟病,但对于新疆这样地理、政治地位都极其特殊的省份而言,疫情当前似乎又别无他法。这也折射出跨省游在疫情的阴霾下,想要恢复依旧举步维艰。原本人少景美的大西北(宁夏、青海、新疆)、云贵川、西藏等省份承接了大多数跨省长线游需求,小众游、探险游等也迎来了难得的窗口期。然而现如今的情形是,越偏远的地区疫情防控政策越高压,对于突发疫情的应对、处置能力越不足,游客的“热情”与“避险”情绪对冲,形成了悖论。可见,跨省游若要破冰重振,需得到疫情形势明朗、防控及出行政策松动、游客信心恢复等多重因素加持,其难度可想而知。

网红景区变“网骗”,光环之下盛名难副

2021年的十一假期,网红景区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诸多游客表示来之不易的十一假期被网红景区错付——网红露营地实为简陋的集装箱、“天空之镜”是由一块平放、一块垂直的大镜子摆放而成、“小冰岛”竟是废弃的石灰厂……据半熟财经不完全统计,中国有43个小圣托里尼,102个小京都,68个小镰仓,52个小瑞士,40个小奈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焦点短评:“网红”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流量与争议。网红本不含贬义,也非噱头,而是草根力量、市井文化的一种体现。无论对于新景区、转型景区还是老少边穷等区位较差的景区,营造为网红都是吸人聚客、扩大影响力的好方式。但凡事物极必反,要善于创造“网红”但不被“网红”所反噬,这是一门深厚的学问。对于网红景区而言,切不可因短视而触碰“虚假宣传”“诱骗消费者”的红线。做网红更要做“长红”,修炼内功、打磨产品、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才是保持生命力的长久之道。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故宫、三星堆,但这却可以成为网红景区的终极方向。

几家欢喜几家愁,期待行业“报复性反弹”不如谋局“常态化发展”

9月底,文化和旅游部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受暑期旅游需求未能得到充分释放的影响,2021年的十一假期公众“补偿式”出游意愿强烈。而部分景区出现的客流激增,更让“报复性反弹”的高调论断甚嚣尘上。实际上,整个十一假期,旅游行业一直在“乐观”与“悲观”间摇摆不定,憧憬、期待、自我安慰与自我怀疑的复杂情绪交织难解。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发文表示,“近郊和街头的人流旺盛,只是长假中当地百姓的出门透气,这种短期回暖与行业性恢复是两回事”。但也有舆论认为这是在“卖惨、带节奏”,宣称“数据与从业者无关”的言论“非蠢既坏”。

焦点短评: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魏小安在十一假期之后指出,“不必再幻想报复性消费、反弹式发展”。对于旅游行业而言,一时井喷不如细水长流,期待“报复性反弹”远不如期待行业整体、有序恢复来得实际。疫情倒逼旅游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势必受到追捧。从短期看,受益的是周边游、中短途游以及伴生而来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如露营、乡村民宿、主题乐园等)。但从长期看,跨省游不会永无恢复之日,对于行业而言要将目光放得长远,未雨绸缪,提前布局高品质、体验型文旅产品,“以长补短、长短结合”,将旅游产业链做长、做厚。只有回归到旅游业的初心,锚定“旅游是美好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方向不动摇,整个旅游行业才能真正凤凰涅槃。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立场和观点。本文著作权归搜狐焦点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文时,请注明来源。获得转载授权请联系:focuskf@vip.sohu.com。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