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只给楼市“松松绑”,哈尔滨直接把绳子“扔了”!楼市调控变“废纸”了?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比郑州还“狠”的最爽“救市”这么快就来了,直接热搜冲顶!
哈尔滨少有一个限制房地产的政策要废除了!
房地产是不是真要变天了吗?
1.最爽“救市”排名前列城,楼市要重新“洗牌”了吗?
3月23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关于拟废止《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哈政办规[2018]12号)文件的公示。
公示指出,经报请市政府同意,鉴于《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已完成其阶段性调控使命,拟予以废止。特此公示(公示期10天)。
此举堪称“最爽救市”:直接把一份含有多项措施的“楼市调控文件”废止,其中还包括限售。
我们再来看看2018年5月发布的调控文件: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哈尔滨的房地产市场,有且只有一个限售限购的政策,就是在2018年5月出台的文件。
而这份文件最值得关注的,是在哈尔滨实施了限售政策,具体为:
在主城区6区(道里区、南岗区、道外区、香坊区、平房区和松北区)区域范围内,商品住房限售3年(网签时间为基准)。
但措施不仅有限售,还提高了“提高公积金贷款条件”,实施了“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此外还有加大供地、强化商品房价格备案和预售审批管理等政策。
不过现在,一张废止令下来,全都取消了。
这在中国楼市“调控松动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而废除限售政策,标志着房地产政策约束和捆绑的内容减少,也是楼市政策放松的一个重要体现。
不管是前年出台的“哈十四条”,还是去年年底的“哈十六条”新政,再到今天的废除限售,黑龙江在房地产政策上一直走在前端,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2.从“限跌”到强行“松绑”,哈尔滨楼市经历了什么?
那么,哈尔滨为什么会成为此轮楼市松动的最强“急先锋”?
其实早在今年3月1日郑州出台楼市19条之前,力度较大的、体系化的“救市政策”就是哈尔滨颁布的,时间是2021年11月。
当时哈尔滨印发了《关于疫情期间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相关政策的通知》,一共14条。
其中重点是:支持并鼓励开发企业对销售的住宅房屋、居住型公寓等新建商品房进一步让利给购房群众;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采取打折促销、团购等方式让利销售新建商品房等措施。
这些措施在当时可不光是信号,依然是力度很大。
而今天出台的废除2018年调控文件的新政,再次开了先例,让哈尔滨成为排名前列个在这一轮楼市松动中、全面取消限售的大城市。
那为什么是哈尔滨呢?
我们先来看哈尔滨楼市的具体情况:
对比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48.1万平方米,下降9.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204.5万平方米,下降10.8%。
在国家统计局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中,东北四城整体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呈不同程度下跌情形。
其中,哈尔滨跌幅较大,从环比来看,新建住宅价格下降0.9%,二手房下降1.0%,同比下降分别为:3.8%、3.4%,新房价格自去年8月连跌7个月,处于低谷。
同时,库存积压情况显著,消化周期大于30个月,整体库存风险依旧较大。
再来看人口。
东北人口流出率居高不下,早就是有目共睹的了。
根据七普数据显示,辽宁省较六普全省总人口减少1154916人,减少2.64%,吉林省较六普全省总人口减少3379362人,10年间减少12.31%。
近日,黑龙江还公布了全省2021年末人口,根据“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估算,全省年末常住人口3125.0万人,比上年减少46.0万人。
其中,哈尔滨是2010年到2020年东北三省人口流失最多的六大城市之一,10年减少了62.6万常住人口。
它也成为十年来全国少有一个人口减少的省会城市。
根据黑龙江统计年鉴公开数据,2020年末哈尔滨总人口约为1000.1万人,借用近期热议的说法就是:这座东北少有的人口千万城市,已经站在“降级”边缘,岌岌可危。
这些让人咂舌的数据都在告诉我们:经济起不来、留不住人、房子更没人要的“死循环”已经逼得政府不得不“救市”了。
3.楼市频频“震荡”,未来房地产会走向“光明”吗?
再反观整体的楼市情况,其实当前的市场对于购房者是比较友好的,而且很久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了。
从今年3月到现在,全国103个重点城市里,就有82个城市的主流房贷利率进行了下调。其中包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还有苏州、成都、杭州等热门新一线城市。
而对于最近频频引发热议的郑州和哈尔滨来说,两地今年都面临巨大的稳增长、保就业压力。
所以,这两个省会城市才会急迫地率先出台“突破性”新政。
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稳”字当头,但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城市出手,调整楼市政策。
当前博弈的结果,显然是“放松、放松、再放松”。
不过,“稳房价”必然还是政策的较大公约数。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