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福建泉州土坑村:闽南古村落数百年守护“海丝”遗风

狐椒文旅 2021-04-01 10:32:1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走进古街,眼前所见却令人意外。除了那些硬山式或卷棚屋顶,还有滴水兽等古建筑构件等,能让人感受到一些文化古街的气息,沿街却是挂着“长春堂药铺”“南京布匹商行”“万捷十三行”等招牌,仿佛踏入了一条商业古街。

617年前,兴化人刘宗孔为了躲避“靖难之役”战乱,带着族人从湄洲湾北岸迁到了湄洲湾南岸。617年后,他们迁居的福建泉州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成了网红的闽南古村落。近日,记者了走进土坑村,了解这个古村落承载着的“海丝”历史。

土坑港是起源于唐五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也就是说在明清时期整个土坑的海域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鼎盛的时期。那当时,他们由于发展海运,所以整个村落就形成了一个“一港两街一码头”的商业格局。

出砖入石、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两条古街绵延数百米。几百年来及至今日,这里人才辈出,单是明清两代,中榜进士、晋升仕者就高达70多人。

走进古街,眼前所见却令人意外。除了那些硬山式或卷棚屋顶,还有滴水兽等古建筑构件等,能让人感受到一些文化古街的气息,沿街却是挂着“长春堂药铺”“南京布匹商行”“万捷十三行”等招牌,仿佛踏入了一条商业古街。

 祠堂口街。在当时,这条街是我们的一个经济命脉、灵魂街道。在当时,这条街是非常繁荣的,有船舶铁件、布匹商行,以及万捷十三行。所以就有各种各样的行当,包括它的生意也不只是在我们这么一个小村落中进行,它的生意也是做到了海外,包括做到了我们的江浙沿海一带。

 因为与海外往来密切,这条古街也就有着浓浓的“海丝”文化气息,一些传统古建筑时而穿插着一点西洋元素。而作为“风水宝地”——村里的制高点“绣花楼”和“勗斋”,没有被达官贵人所征用,而是作为给做海运生意的商贾们等候船只时的休闲场所,可见商人在当地的地位。

提到土坑的海运发展,就不得不提到他们村里的一位(刘氏)族人刘端弘。那刘端弘因为海商、海运发家,非常的有钱、富甲一方、家财万贯,所以他们村里人又称他为“刘百万”。根据遗产专家的评价,土坑港市遗址的存在,填补了中国申报海丝文化遗产的缺环。刘氏家族数百年来传承的家族式海洋贸易传统,也在我们国内独树一格。

从“施布口街”走到“祠堂口街”,一路能感受到当年刘氏先祖的良苦用心:六百多年前规划建设的村级排水系统,时至今日还很高效实用。而这些沧桑的古建筑、古树,数百年来依然默默守护着这里的的“海丝”遗存。

土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振珠表示“未来我们想依托我们古民居、修缮比较完整的,依托我们古民居一大整块来做强做大我们旅游产业这一方面。那鼓励我们整个村的村民来,怎样来保护我们祖宗留下来的这个房子,然后把旅游这一块,来搞得比较完整一点。把祖宗留下来的这个宝贝跟历史文化,我们推广、宣传出去。”

 来源:中新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