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以节兴事 为节庆赋能 让节庆成为驱动城市文旅的重要引擎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2021年1月20日,《中华节庆月历》项目发布暨优秀节庆推荐活动在搜狐媒体大厦圆满举行。
《中华节庆月历》项目发布暨优秀节庆推荐活动响应国家相关管理政策,从新时代下节庆和城市的发展需求出发,整合精准资源与创新手段,秉持“引导办节方向,提升办节水平”的初心,中华文化促进会狐椒文旅联合推出中华优秀节庆的新型传播和赋能项目《中华节庆月历》,促进节庆与城市的发展,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传统。
本次活动主办单位为中华文化促进会,承办单位为节庆中华协作体,战略伙伴为狐椒文旅,战略媒体为搜狐新闻 、 搜狐文化 、 搜狐旅游 、 搜狐焦点、搜狐城市 、 搜狐视频、搜狐美食、搜狐号。
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节庆中华协作体执行主席郭杰参加了本次活动,并作了致辞。
郭杰表示,今天是腊八,老话讲:过了腊八就是年。我们马上就要迎来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在这里,我向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平安吉祥,万事顺意。
我们已经迈进了2021年,但疫情还没有离我们远去,可能今年的春节我们还是不得不减少远行,很多人也因此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不能祭祖追思。但我们节庆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就是祈愿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与和顺,祈愿国泰民安。所以,有了安康,我认为在哪里都可以过年。
同样是抱着这样的愿景,节庆中华协作体所从事的推动中华节庆发展的事业已经走过了14年。2006年,得到中央文明办和原国家文化部的指导和支持,在两位名誉主席许嘉璐先生、高占祥先生的努力推动下,中华文化促进会联合国内60余个知名节庆组织,共同成立了节庆中华协作体。协作体秉持“引导办节方向,提升办节水平,弘扬民族文化”的宗旨与使命,努力推动传统节庆的传承和弘扬,现代节庆的创新与融合。我们在青岛、宁波、重庆和西安成功举办了四届“节庆中华奖”,使之成为中国节庆的标志性奖项。我们系统地支持宁海开游节的举办,促成了519中国旅游日的诞生;我们通过创意平台向全社会征集,并评选出七大传统节日的LOGO;我们成功创办了“节庆中华”博览会,让“节庆,联起来”的口号更加响亮;我们承办了三届“尼泊尔中国节”,并促成了雪窦山的中华弥勒尼泊尔蓝毗尼之行,推动着文明的互鉴;我们和国家天文台在七夕节的曲江池共同推出“观星”活动,获得了年轻人的欢迎;我们邀请“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在八月十五的湘江边畅谈中国人探月的梦想,如今,上九天揽月的梦想已经实现。
“节庆中华”的工作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肯定,中央文明办给我们的评价是“有助于引导和规范各地节庆活动,促进和提升节庆文化水平,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具有积极作用”。它激励着我们在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节庆文化的道路上继续向前。
但我们也看到,我们的节庆行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一些节庆忽视在地和传统文化、面子工程、管理松散、缺乏特色、缺少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等,国家相关部委也因此加强了对行业的管理和调控。在文化复兴的大时代下,我们响应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坚持工作的初心,积极摸索和实践能为传统和现代节庆带来更大帮助的方法和路径,让节庆与城市,与民众,与产业的关联性更强,为美好生活的营造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我们对下阶段节庆中华的工作进行了新的谋划和部署,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整合,建立和完善节庆中华研究院系统。用行业专家和跨界精英的力量考察、研究和推荐优秀节庆,在发挥样板和示范作用的同时,为成熟、成功的节庆提供更多创新的资源和手段,为新兴的、成长中的节庆提供咨询、资源、推广、活动等各方面的支持和服务。这个系统的工作依然会坚持把传统节庆作为基础,辐射现代节庆的方向。
二是建立常态化、更有效的节庆推广体系。我们联合了搜狐狐椒文旅,以及搜狐众多频道组成的矩阵资源,首先打造《中华节庆月历》这样的融媒体项目,用月度发布的形式将研究院甄选、推荐的优秀节庆通过融媒体手段进行立体传播,并发现、吸纳更多高质量的节庆进入。同时,介入客户端、文创、地面推广等内容,进一步提升各类型节庆的形象与活力。
三是坚持跨界融合,让节庆成为驱动城市文旅的重要引擎。我们一直坚持的一个口号就是“节庆,联起来”。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节庆除了加强行业内的交流与分享,还必须联合跨界、跨领域的力量,在保持自有文化底色的基础上,用丰满多元的形象推动城市文旅等产业的创新发展。从协作体自身而言,我们会整合文促会系统内万里茶道、博物馆这样的既跨界又内涵统一的平台,我们也会联合新媒体、艺术、研学、康养等外围优质资源,为节庆赋能,为城市的文旅产业及其他节庆能联动的产业赋能。
最后,我想说,我们正在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每一个人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着。中国人讲“以节兴事”,节庆凝结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情感,表达着我们勤奋、积极、团结、包容的世界观,我们应该更加爱护节庆的文化,更加用心地去传承、弘扬和创新,让节庆成为生活和旅行的生动记录,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繁荣的明亮符号。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