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新:《系统理解与落实房地产业双碳工作》

焦点研究院 2022-03-16 17:48:52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从长远来看,碳中和战略分为四步:2020-2030年是达峰期,这是包含“十四五”时期在内的关键10年,需要尽快、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并且严控排放峰值,为高质量达峰后到碳中和的碳排放下降过程留出更多缓冲时间,使…

前言

“中国房地产发展之路”是由清华大学杨斌副校长和清华校友房地产协会创会会长聂梅生共同发起,是一门全行业视角的研究生学分课。值此房地产行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虎年新春,课程将邀请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业界领袖走进课堂,与同学们分享他们在国家政策及行业变革背景下的企业创新实践以及个人职业转型发展的经历和体会。

课程围绕两个维度展开:

(1)房地产行业发展历程、正在经历的结构性变化以及未来方向;

(2)在新的理念、技术和需求等推动下,房地产行业的创新实践。

课程分为绪论、新理念、新策略、新模式、新技术、新价值、新需求、新业态等8个分论题,每节课将邀请2位业界领袖进行主题演讲,之后由授课教师主持互动讨论和课程小结。相关课程信息均于“深圳清房协”公众号进行发布。第二堂课我们邀请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招商蛇口首席绿色低碳官胡建新教授给大家分享“系统理解与落实房地产业双碳工作”。

胡建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原招商蛇口首席绿色低碳官

01本次课程的主要框架

最近国内外发生了三件大事,两会召开、冬奥会举行和俄乌军事冲突,今天的课程和这三件事关系密切。以冬奥会的举行为例,08年夏季奥运会的时候,运动员李宁千辛万苦点燃火炬塔,本次冬奥会是由两位运动员,冬残奥会更是一位盲人运动员直接插上小火炬点亮了“大雪花”,完成了百年奥运史上的创新点火仪式。据报道,大雪花的碳排放是火炬塔的五千分之一,这样的安排是首届碳中和奥运会的组成部分。同时针对俄乌军事冲突,各国都很焦虑,特色是欧洲国家,因为欧洲国家对于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程度较高。随着新能源的大量利用,世界政治格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回到本次课程,主要分为三部分:生态文明思想与3060双碳目标,房地产业挑战与机遇,房企实践与探索。

02生态文明思想与3060双碳目标

讲生态文明思想,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天地人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讲起。可持续发展理念主要来源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该书的出版可以说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奠基石,引起了人们对于环保问题的高度关注。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排名前列次环境大会来讨论环保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首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要在“不损害未来一代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一代人的需求”。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及169个子目标,其内容可以归结为五大类,即人、地球、繁荣、和平和合作伙伴,是一张旨在结束全球贫困、为所有人构建尊严生活且不让一个人被落下的路线图。生态文明思想及3060双碳目标与这17个目标关系密切。

当今世界,企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息息相关,作为践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多方面关注,越来越多的机构要求企业披露SDGs、CSR、ESG报告。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企业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重要合作伙伴,可通过其核心业务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呼吁各国企业评估其业务活动影响,制定远大目标并对其成果进行透明沟通。另一方面,CSR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目标受众群体是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员工、合作伙伴、社区、NGO等。而ESG报告的目标受众群体很聚焦,主要是资本市场参与方,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双碳目标推动下,ESG概念在我国地位快速提升,ESG信息披露将倒逼企业高质量发展。

与国际同步,国内也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2015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三个职责。

在2018年5月18-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系列的部署和安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由此确立,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涵。

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当前,这一思想成为我们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较高准则。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并批准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是新发展格局下的改革议程,也明确提出了双碳阶段性目标。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减碳目标有四个: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单位GDP能耗降低13.5%,森林覆盖率达到24.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耗比重提高到20%左右。从长远来看,碳中和战略分为四步:2020-2030年是达峰期,这是包含“十四五”时期在内的关键10年,需要尽快、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并且严控排放峰值,为高质量达峰后到碳中和的碳排放下降过程留出更多缓冲时间,使政策制定、能源结构改革部署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更为游刃有余;2030-2035年是平台期,我国在实现达峰目标后将经历5年左右的缓冲平台期,以前期经济向低碳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努力为基础,这一时期内我国碳排放将呈现趋缓趋稳、稳中有降的趋势;2035-2050年为下降期,大力推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全面电气化和负排放技术等,我国将进入15年左右的快速减排期;2050-2060年为中和期,这一时期以深度脱碳为首要任务,通过负排放技术和碳汇的应用为能源系统提供灵活性,从而兼顾经济发展与减排行动,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

碳排放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综合反映,与人口、经济、产业、能源、技术等多重因素相关。必须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在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减低能源碳强度上“做减法”,在增加碳汇、负排放方面“做加法”。从我国国情出发,实现碳中和潜力较大的方向是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低碳化,根本性措施是实现能源生产清洁化和能源消费电气化。具体到建筑行业方面,电气化、清洁化以及节能节材方面对于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加快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能源安全高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具体到现阶段发展来看,双碳目标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欧盟、美国和日本早于中国实现碳达峰,而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还处于高速发展期,到2035年要实现GDP翻一番。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完成双碳目标,中国面临着非常艰巨的挑战和任务。

为了达到双碳目标,国家制定了“1+N"政策体系,“1"就是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是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的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覆盖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是长远推行的顶层设计,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N"就是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首的政策文件,该方案是碳达峰阶段的总体部署,在目标、原则、方向等方面与意见保持有机衔接的同时,更加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方案提出了10大行动和3大支撑。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汇聚全国力量,以科学的应对气候变化理念和使用碳排放管理理论,因地制宜的系统部署,有序推进才能最终实现这一艰巨任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长期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科学部署目标任务,加强顶层设计。不论是地方、行业还是企业,都要合理设置目标,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节奏。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

同时也要认识到绿色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

建筑部门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领域,根据《2021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19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97亿tCO2。建筑各阶段碳排放比例:建材生产55.4%;建筑施工2.0%;建筑运行42.6%。建材碳排放非常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大力提倡节材和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要防止大拆大建。

为了完成建筑业双碳目标,《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年)》分析了4种碳排放情景,在基准情景下,通过能效加速、建筑产能、电气化和电力脱碳、负碳技术,到2060年可减排72%,剩余的28%碳排放需要通过负碳技术予以中和。具体到近期目标来说,十四五建筑能耗总量应控制在12亿tce,碳排放应控制在25亿吨,碳排放年均增速控制在1.5%。

根据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预计2025年房地产行业住宅新房销售面积将会达到15.5亿平方米,随后逐步回落,2050年稳定在10-11亿平方米。随着销售面积的改变,建设面积和运营面积也会相应的发生较大改变,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同时不同区域的房地产市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深圳和香港,而针对部分人口流入较多的大型城市房地产后续的发展仍有进一步的空间,所以针对不同区域需要制定不同的双碳目标。

为了完成双碳目标,在城乡建设领域主要对四个方向进行政策支持:绿色建筑、城市更新、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目前七大省份、直辖市要求2022年实现绿建全覆盖(100%),各省市2022年平均绿建覆盖率78%。在城市更新方面,十四五期间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021年新开工改造5.3万个。在装配式建筑方面,2016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0%。2020年占比达20.5%,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共计6.3亿平方米。在超低能耗建筑方面,当前我国在建及建成的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约1000万平方米。住建部下一步将制定强制性标准,在适宜的气候区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建设。

03双碳目标的挑战与机遇

· 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2021年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一份较新的评估报告,这份长达4000页的里程碑式报告,强有力地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气候危机正在进一步恶化,全球变暖已经无可避免。自1850-1900年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了约1.1°C的升温。在IPCC的研究情境中,2021-2040年间达到或超过1.5°C温控目标的可能性超过50%,而在高排放情景下,达到这一目标的速度则会更快。

另一方面,碳排放权和石油使用本质上是对立的,欧盟是碳减排的主要推动者,是国际上除了美国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势力,这是对石油美元的地位进行挑战,显而易见碳排放必将会导致第三次能源革命,碳减排的变革对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影响更为深远。

· 碳中和重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 碳中和改变房地产行业增长逻辑

在房地产建筑领域新政叠出,“房住不炒”、“三道红线”、“集中供地”、土地拍卖“竞品质”、叫停城市更新大拆大建。住建部还发布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从今年4月1日起强制执行,在项目不同阶段,需进行碳排放计算分析,并严格执行;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应分别在2016年执行的节能设计标准基础上平均降低40%,碳排放强度平均降低7kgCO2/(m2.a)以上;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均应进行建筑节能设计。建设项目的可研方案、建设方案和初步设计文件均应包含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建筑碳排放分析报告。2021年中央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房地产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 碳中和影响房地产企业经营策略

针对超低能耗建筑,部分城市公布了相关激励政策,主要为奖金激励(30~600元/平方米),容积率奖励(3%~9%),单个项目奖励(150~1000万元)。北京集中供地土拍对于高标准项目申报单位的考核指标提出了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宜居技术应用和管理模式六个方面的考核指标。在城市建设方面,加大对双碳工作的考核和推广力度逐步成为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新潮流。

上述新政和新规范及激励政策,对于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企业须加大转型与创新力度,尽早建立碳资产管理体系。

· 企业开展双碳工作的好处

我这里引用2019年4月《科学碳目标设定手册》第4.0版,企业参与科学碳目标的设定主要有4个好处:增强业务应变能力和提升竞争力,推动创新和改变商业实践,树立可信度和信誉,影响和准备迎接公共政策的转变。

04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实践与探索

· 部分房企已经做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

这里我以友绿智库年初发布的2021年低碳地产先锋榜来介绍几家房地产企业的实践案例。5家企业入选,分别是:中海地产、中国金茂、招商蛇口、太古地产和朗诗地产,下面将会对这5家企业的入选理由进行简单介绍。

中海地产率先发行碳中和债券,全面践行低碳规划、积极建设能源管理平台和打造零碳项目。中海发展以低利率累计发行51亿元债券,其中,成功发行国内行业首单绿色+碳中和债券,充分彰显中海在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中的央企担当。2021年6月16日,中海发展还成功发行30亿元公司债券,其中,3年期20亿元,票面利率3.25%,利率创行业同期新低;5年期10亿元,票面利率3.55%。6月17日,中海发展成功发行18年期21亿元CMBS产品,期限为3+3+3+3+3+3年,票面利率3.6%,成为国内房企首单绿色+碳中和债券产品。另一方面,中海排名前列零碳项目已正式进入建设阶段,并正计划开放未来办公零碳实验室。截至2020年末,中海已累计认证绿色建筑379项,认证面积约714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1%,其中中海商业项目实现100%认证。

招商蛇口作为中国先进的城市和园区综合开发运营服务商,是房地产行业中绿色人居的探路者和先行者。从绿思想、绿建筑、绿社区到绿生活,持续完善绿色管理体系,不断探索总结绿色发展经验,让绿色生态理念与公司战略、企业文化紧密结合,贯穿于生产运营各环节,着力打造“宜人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随着绿色人文内涵的逐步丰富及绿色生态圈的不断壮大,招商蛇口正联合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推动中国绿色事业蓬勃发展。2021年4月22日,作为国内排名前列倡导碳中和供应链的房地产企业,招商蛇口正式发布房地产行业首份供应链“碳中和”绿色质造公约,将携手2.8万家生态圈内企业共同打造"碳中和”绿色供应链,在“双碳”目标共识下,助力可持续绿色发展。

中国金茂积极推进城市零碳运营,在绿色能源服务方面,取得了「清洁供热服务认证」5A级证书。截止2021年7月,中国金茂累计开发绿色建筑总面积达到2500万平方米,获得绿色(含健康)标识奖项255个,已投资、建设、运营城市、区域、项目级能源站64个,总供能面积超过4000万平方米,预计每年碳减排量超过38万吨,相当于植树2100万棵。中国金茂在多个城市项目实践中推行其绿色建筑理念,2011年,中国金茂的广渠金茂府完成国内排名前列自愿碳减排标准交易;2017年,中国金茂主导建设的长沙梅溪湖国际新城项目,成为中国排名前列城市运营碳中和项目;2018年,中国金茂助力南京成为中国排名前列全民参与碳中和的城市。2021年,中国金茂在青岛打造排名前列全民碳普惠平台,激励全民低碳生活实践。

作为港资房企,太古地产也做出了诸多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太古地产科学基础减碳目标SBTi于2019年通过认证,是香港及中国内地排名前列参照《巴黎协定》订立长期减碳目标的地产发展商,并完成了资产层面的详细风险及抗压力气候风险评估。公司2021年再度被纳入道琼斯可持续发展世界指数(DJSI World),并于全球排名第七、亚洲区排名排名前列,这也是太古地产连续第五年成为少有一间香港企业被纳入该指数。太古地产建立了全面的碳核算框架、月报告及管理体系,香港物业2020年减碳率44.1%,中国内地物业2020年减碳率42.2%。太古地产用于超过12100平方米太阳能光伏板,每年生产220000千瓦小时可再生能源,拥有超过58300平方米绿化空间环绕综合项目。

朗诗地产首倡企业碳中和,2021年12月24日,朗诗于20周年司庆之际正式公布《朗诗控股碳中和路线图》,明确提出了力争于2035年实现全集团碳中和的目标,旨在以战略决心和科学方法,逐步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一、二、三的碳中和并积极推动生态(范围三+)减碳。2023年,实现范围一(化石燃料燃烧所导致的直接排放以及逸散排放)的碳中和;不晚于2028年实现范围二(电力和热力等外购能源所导致的间接排放)的碳中和;力争2035年实现范围三(价值链上的相关间接排放,包括上游和下游排放)的碳中和;此外还将积极推动其它企业、行业和社会的碳减排(范围三+);定期披露碳减排、碳中和进展。

· 下面以招商蛇口广州金山谷项目为例来说明双碳理念在建筑项目中的探索与实践

该项目2009年获得联合国首届人居企业较佳范例奖,占地面积为1200亩,是一个产城一体的综合开发项目。项目早期就广泛开展绿色低碳调研,2006年中专门召开了两天研讨会,编制“一个地球生活”社区可持续行动大纲,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遵循“一个地球生活”十个原则,针对各项原则研究相应策略和指定负责人,开展了绿色低碳探索与实践。

在具体的规划设计环节,采用生态较大化原理和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比较研究,采取针对岭南气候特点的高层小区架空层设计等策略有效改善小区微气候。

2011-2012年与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合作开展了《全过程节能指标管理体系研究》,探讨从材料限额设计到用能的限额设计研究。通常房地产公司给设计院的任务书里有材料限额设计要求,如钢筋、砼含量等。我们课题研究的是建筑用能的限额设计,就是限定单位面积能耗,各专业分解去做设计迭代,分四个阶段进行,从立项阶段到方案施工图设计阶段,到材料设备采购和工程验收阶段,到最后运营管理阶段。

我们还做了房地产业排名前列个碳盘查与核证,也做了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在当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当前双碳目标下建筑能效测评和碳核算将很快提上议事日程。

我们根据《全过程节能指标管理体系研究》,在项目的产业园区设计了一座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总面积25000平方米)的零碳(零能耗)办公楼。下面是这座建筑的外立面透视图和一些建筑的被动式设计策略。遗憾是这座办公楼在建造期间,公司把原来的自持计划改为销售卖掉了,所以设备和装修就没完成,但是这个研究和设计整个过程,回头看还是很有意思的,设计达到的能耗指标与十年后当前的近零能耗建筑标准,基本上是吻合的。

金山谷项目从2006年开始建设到2017年,基本上已经快到了尾声的时候,项目团队与华南理工相关团队作了一次项目后评估,对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成果调研与总结,对在华南地区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提出建议,完成了项目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与应用的PDCA循环。调研结论是被动式技术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主动式节能效果主要与成本效益和维护管理密切相关。

项目实践小结:开发目标——高舒适、低消耗、低影响;开发原则——适用、经济、美观;规划理念——小尺度、多样性、宜步行;技术策略——因地制宜、被动优先、主动优化。我把我们的绿色建筑发展阶段,用5.0来表示,就是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我把它定义为1.0,+建筑产业化就是2.0,+健康建筑就是3.0,+智能建筑就是4.0,+零排放零能耗零碳就是5.0。从最初的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到现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要求,绿色建筑5.0是可以比较概括的,当然零排放(空气、水、噪声、垃圾等)和零能耗、零碳是一个合规和渐进的发展过程,一个技术经济和创新发展的进程。如光伏发电成本经历了一个从高到低的大变化,现在的成本只有原来的10%!我们提炼出绿色人居技术体系SHE & HE,对应当时招商地产的品牌“家在情在”,S-Safety-安全,H-Healthy-健康,E-Efficientcy-高效,H-Handy-便利,E-Environmental-环保,五个方面。

我们的社区园区规划理念,是小尺度多样性宜步行,半径400米到800米,5-10分钟的生活圈,强调走路上班,走路上学,走路购物,走路休闲,低碳又健康。下图就是深圳蛇口海上世界,以地铁站为中心画了400米和800米半径的两个圆圈,这里走路就可以应有尽有享受美好生活。

· 对于房企践行双碳理念提三点建议

(1)重视顶层设计,配套碳中和施工图,重视智慧和健康技术。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武涌会长说施工图:从我们推广建筑节能的经验来说,有五个配套体系一定要跟上,1)形成能够支撑预期路线图的技术体系;2)打造标准体系;3)政策和法规体系;4)市场体系;5)能力体系。下图是林波荣教授的公共建筑技术策略图。

(2)大力推广装配式内装修,试点建筑结构设计寿命100年。理由是建筑全生命周期装修用水泥的CO2累计排放量将超过主体结构(左下图),建材生产碳排放又比运营阶段高。右下图是品宅装饰科技的装配式内装修示意图。

在环保政策和双碳目标双重压力下,新建房屋和既有建筑改造,装配式内装修市场将在量价双向作用下,大有可为!住建部也在去年发布了《装配式内装修技术标准》JGJ/T491-2021。

(3)大力推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我们经常讲的被动式设计就是Nbs的一种,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下面是几个国际组织编写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还出版了使用指南。

去年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举办了零碳校园挑战赛,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有团队《以废弃物回收与建筑节能为主的“零碳校园”方案》参赛,今年是否可以有团队以“大学城厨余垃圾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就地处理”参赛?

以上我从生态文明思想、国家和行业双碳政策到企业、项目实践与建议诸方面提供了一些信息,供大家参考,请大家批评指正。

“少吃肉,多吃素;少开车;多走路;少用灯,多通风;多动手,少购物。”绿色低碳、智慧健康从我做起。

本课程内容由焦点研究院整理汇总。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