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力:民俗节日与现代节庆的融合亟需探索

狐椒文旅 2021-11-26 16:58:2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民俗跟老百姓贴得最近,老百姓离不开民俗。一般来讲,民俗其实就是民间流行的生活习俗和习惯。

11月24日,《知文化 享节庆》首场沙龙“缤纷冰雪季 节庆新势力”的直播沙龙举行,中华文化促进会陕西节庆文化促进会会长、西安文史馆研究员阎建滨、北京天桥民俗文化保护办公室主任、天桥印象博物馆顾问赵兴力、北京投融资商会常务会长陈永健、大兴安岭地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影、万科集团酒店与度假事业部、小海坨项目运营合伙人林海禄、狐椒文旅主编曹延、搜狐文化主编任慧一起,围绕首场主题“缤纷冰雪季 节庆新势力”,就中华优秀节庆的新型传播和赋能、国内冰雪产业发展的新阶段,以及在打城市旅游IP方面,节庆文化所发挥的带动作用等诸多问题展开了对谈。在沙龙的最后,正式发布了由中华文化促进会、狐椒文旅、搜狐文化共同推出的《中华节庆月历 | 12月节庆》。

以下为北京天桥民俗文化保护办公室主任、天桥印象博物馆顾问赵兴力在直播沙龙中的主要观点摘录。

对于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您有怎样的畅想?

赵兴力:冬奥会将是一次历史性的盛会,我们北京的市民实际上从冬奥会申报下来以后,就在积极地宣传参与冬奥会的各种活动。你比如说今年的5月份,我们西城区就做了很多冰雪方面的活动,现在在白纸坊还有一个街道冰雪体验中心,居民可参加街道举办的一系列体育活动。我们天桥街道的各个社区居民也都是积极参加,所以说明什么?北京市民对冬奥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是非常高的。

临近冬奥,冬奥菜单”正式发布,包括北京烤鸭、爆羊肉、木须肉、驴打滚、豌豆黄在内的三道菜、两样小吃,彰显京味儿饮食文化,您如何看待“冰雪+民俗”这种文化现象?

北京天桥民俗文化保护办公室主任、天桥印象博物馆顾问 赵兴力

赵兴力:其实现在什么都可以跟民俗挂钩,不光是冰雪,夏天“风雨+民俗”也可以,所以说明什么问题?

民俗跟老百姓贴得最近,老百姓离不开民俗。一般来讲,民俗其实就是民间流行的生活习俗和习惯,我认为这么去定义的话,就是它便于传承使用与学习。您比如说菜单里的这些饮食,你像烤鸭北京有句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北京的小吃太多了,我们有一本书叫《人民首都的天桥》,是上世纪的50年代,有一位民俗大家叫张次溪,他写了上百种的天桥小吃,其实天桥的小吃是北京小吃的发源地,咱们是有书为证的,那么在这里边就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大伙常说的驴打滚、豌豆黄、卤煮、炒肝这都算在内,都是这些系统里边的。我父亲他今年92了,他也算是半个餐饮出身,因此我们家里面平时吃饭都是我们家我父亲做的,像天桥小吃里的炸灌肠,现在北京人也特爱吃。现在超市里买的灌肠,它是用那种淀粉做的。过去炸灌肠用的那叫肠子油,要用花生油炸的不是那个味。过春节的时候有豆腐干,包括花生豆、黄豆等等,做出冬天吃这些小菜。还有驴打滚,刚才您说驴打滚也成了冬奥菜单里边了,驴打滚做的时候要先把黏米面搁锅里先蒸一下,不能蒸太硬了,然后要炒黄豆面,炒完以后,然后加上糖以后把它裹在里边。这些北京的小吃要进入到菜单,我觉得也挺荣幸的,北京好吃的东西挺多的。

您认为在进行节庆文化的传播方面,有什么样的方式是让年轻人以及现在的老百姓比较易于接受的?

赵兴力:我们现在所做的事,其实也是在探索传统的民俗节日和现代节庆的结合。

最近有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就是北京中轴线。我们现在也是为了助力中轴线申遗,都在探索传统的旅游、传统的民俗与现代怎么结合的问题。

我们也在和北青旅交流,现在光我的微信今年以来就加了100多位导游,前几天我跟曹老师还探讨起来,认为传统的导游方式目前看起来有点过时了,实际上话说回来就是强调文旅结合。那么我们文旅怎么结合?我接触的这100多位导游,天天在学北京的文化历史,都在探寻探索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的这种结合。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我们也得要继续学习。

那么说到老百姓,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民俗,除了我们冬天的这种赏冰雪,享受户外这种运动,包括我们的饮食小吃,包括一些民俗的习气,总之,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