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星莹:空间设计中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化

家装资讯观点 2021-03-16 14:39:02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现居住于美国纽约的设计师杜星莹,最初求学于中国的先进高校华中科技大学,其后毕业于美国室内设计专业排名前列的普瑞特艺术设计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专业的学习让她有着坚实的设计基础以及对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深深的人文关怀。而后美国先进设计院校普瑞特学院的深造又促使她把设计与艺术相结合,不断探索空间

现居住于美国纽约的设计师杜星莹,最初求学于中国的先进高校华中科技大学,其后毕业于美国室内设计专业排名前列的普瑞特艺术设计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专业的学习让她有着坚实的设计基础以及对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深深的人文关怀。而后美国先进设计院校普瑞特学院的深造又促使她把设计与艺术相结合,不断探索空间设计的内核,思考如何把艺术、设计、文化和空间相结合。

杜星莹作为新生代的设计师的一名代表,在国内和国外学习工作多年,对民族性、世界性和艺术性的关系有着更为系统和成熟的思考,并不断探索西方建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的可能行。本次访谈中,杜星莹分享了如何在设计中理解和应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特性。

记者:您是如何解读空间设计中的中国传统特性的呢?

我理解的空间中的传统特性首先应该是神大于形。单一的传统的建筑元素,比如一些镂花门窗的堆叠并不会体现我们的传统文化特性。那只是传统建筑的表皮,而不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且建筑可借鉴的传统文化特性表现在方方面面,不仅局限于建筑构件、亭台楼阁等。比如,传统书画、古典文学等都可以是我们可以汲取灵感的传统文化食粮。中国传统建筑呼应“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讲究风水形制,方位上受礼制影响,讲究虚实相生。中国传统古典园林里也有很多意境营造方式如“借景”“框景”等。我早年间参与的室内设计的作品,奇火锅,就是一个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作品。这个高档火锅餐厅基于“根生万物”的人文理念,选取自然材料,使用有机肌理的织物,营造木质的纵向生长的隔间,再通过天花板上蝴蝶装置和灯光的映射,强调了空间的“自然生长”的形态,体现了“根生万物”的空间内涵。

奇火锅(蓝色设计)

记者:那您能谈谈您哪些设计收到了中国文化的启发呢?

我很多的艺术装置都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启发。比如2017年我主创的在纽约展示的一个艺术装置“旅程-分别与重逢”(“Journeys: Disconnected— Reconnected”)就是一个记录移民这一特定群体在美国的迁徙故事。美国纽约哈特岛(Hart Island)是埋葬超过100万无人认领遗体的公共墓地。而我的作品就是通过地图映射,用彩色丝线去表达异乡人怀揣美国梦,最后客死异乡,没有任何身份认同地被埋葬在哈特岛上的生命旅程。这个表达手法其实就是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手法中的“以乐景衬哀情”。更早些时候,2016年我主创的在芝加哥SOFA博览会展出的空间装置阴影/空间与空间之间”(“Poché / The Space Between”),是在透明的充气囊内放置纸板做成的“空间构件”,在透明充气装置的一张一合之间,形成了透明表皮与内部“构件”之间不断变化的呼应关系。我的这个概念其实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古典园林里“框景”和“步移景异”的启发。

旅程-分别与重逢”(“Journeys: Disconnected— Reconnected”)

记者:我知道您今年年初获邀担任了中国传统绘画与建筑空间专题研讨会的评审,您能简单的谈谈这次活动嘛吗?

首先我觉得这次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国内举办传统绘画和建筑空间的专题研讨有着一定的首创性意义。基于众多的建筑题材的传统绘画,我们评审委员根据意向造型、笔墨技法、文化价值、建筑空间这四点对作品进行了评分和研讨。建筑和绘画本来就是艺术的两个重要类别,而在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中,二者相辅相成。因而,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可转译性也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之前提到的“借景” “框景” “留白”等都是传统绘画对于建筑和园林审美意趣的影响。优秀的传统中国建筑和园林,往往都有着“入画”的特征。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建筑也是中国传统绘画常见的主题之一,建筑作为人工产物,往往在绘画中与景色相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意境。而这种“天人合一”的画面布局对于我们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中对于建筑的体量布局,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的配比等也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