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徐岱雄:零碳理念下的城市运营破题思路

焦点财经Focus 2022-05-18 09:55:33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全球排名前列碳中和城市”给予中国何种启示?

仲量联行执行董事、中国区战略顾问部负责人徐岱雄

作者丨王迪

出品丨焦点财经

在竞逐“全球排名前列碳中和城市”众多城市中,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逐渐脱颖而出。风光旖旎、海岸纵横、绿草如茵,同时游船如梭,繁忙而有条不紊、繁华而不失宁静……《生态学家》杂志将其评为了“欧洲较时尚环保城市”。

自2009年提出碳中和目标,在此之后的十年间,哥本哈根城市人口增加了近20%,碳排放量却从230万吨减少至140万吨。

从丹麦哥本哈根建设低碳城市的做法,徐岱雄总结出五点城市治理的成功路径:科学、低碳的发展规划,绿色能源战略制定,低碳出行,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全民参与实践。

一个在二战之后实现经济腾飞的城市,也曾历经城区无序蔓延、制造业摧毁城市环境、城市通勤压力等城市病问题。哥本哈根的秘诀之一,是通过“指状”公园系统助力城市产业转型,引导市民低碳出行。

“目前,哥本哈根人口67.2万,自行车却超过100万辆;推行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使其电力供应大部分依靠零碳模式,75%的减排任务通过能源改造来完成;提供低碳技术服务的清洁技术公司,每年以25%的速度实现快速增长。”

于徐岱雄而言,在20多年的地产行业策划研究、运营中,他一直以“区域-产业-土地-开发-运营”的一站式系统定制方案,曾带领团队全程参与了上海及全国多个核心区的更新改造项目,致力于构建复合空间、激活产业动能以及文化传承和创新。

日前,仲量联行发布《中国净零碳排放标准化路径指南》报告,倡导社会各界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3+5“零碳行动框架,与此同时,仲量联行所聚焦的零碳理念契合了ESG的重中之重——碳排放,也符合国家“双碳”战略的整体思路。

于国外先进案例中走来,作为达沃斯战略合作伙伴,仲量联行是世界经济论坛的“常客”。身为仲量联行执行董事、中国区战略顾问部负责人,徐岱雄带领团队试图探讨并优化适合中国本土各城市、地区与产业经济自身特点的零碳发展路径。

城市更新运营应以碳限额整体控制为前提

“零碳理念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构件,中国特色的零碳之路,需要的不单单是建筑层面的逐步脱碳,更是区域零碳化运营与依托减碳理念实现全城焕新。零碳能给企业带来盘活资产、规划奖励、现金补贴等资产增值效益。”

徐岱雄所认同的逻辑是,城市未来的巨量市场是存量市场,而ESG理念的崛起,将对城市更新领域带来的从“投-融-管-退”的全领域的绿色更新。

一个成功的城市更新项目,未来会围绕绿色规划、绿色开发、绿色招商、绿色运营、绿色技术五大要素进行打造,包括废弃物、碳排放,如何提高项目的运营效率,包括用户体验、经营收益等。

他认为:“未来城市更新的规划应以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顶层价值观;未来城市更新的实施应以零碳创新技术应用为主旋律;未来城市更新的运营应以碳限额的整体控制为前提。”

以哥本哈根为例,以市中心为出发点,按手掌五指方向延伸展开,将公共交通放到指状上,有效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掌心绿道依托老城区绿廊体系,构建低碳生活网,为城市发展创新经济的必要条件;指间绿楔重塑城市生态多样性,承载着大众性户外活动,作为目前城市碳补偿能力的最主要区域。

反观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依赖于“高碳经济”,对于ESG理念的强调,必将对我国当前仍以火电、煤电装机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巨大挑战,在政策的强硬要求下,企业必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加快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寻求可持续的绿色道路。

徐岱雄指出,中国特色下的零碳转型之路,应立足于建筑革新、社区治理、产业变革、能效提升及市场激活等要素的协同发力。

在此基础上,建筑是区域零碳运营的最小细胞单位;区域是多维度统筹优化楼宇功能与形态的有机组织;城市则是各片区可持续运营和零碳技术应用的有机组成。

在徐岱雄看来,零碳对于城市,将从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与城市运营等核心命题带来全新的破题思路。在零碳发展的网络下,将衍生出更多新型的空间形态、应用场景、文化热点和零碳化功能,并持续激活城市整体的碳循环。

国内与国外的零碳实践差异

自2008年以来,我国低碳试点城市已扩展到全国42个城市,各城市在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但均面临减排周期短与短期内与经济发展无法完全脱钩的痛点。

徐岱雄指出,部分西方国家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碳达峰实践,承诺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有长达45-70年的窗口期,而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预留了30年时间,平台期和缓冲时间短,意味着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上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政策、投资与技术。

此外,“双碳”愿景的本质是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脱钩,通过转变发展模式而不是降低发展,实现“双碳”愿景。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虽然能效水平不断提升,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仍相对较高,目前要彻底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并未一朝一夕之功。

“短期内与经济发展无法完全脱钩,因此在现实意义下,我们更依赖绿色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强度(每万元产值下的碳排放量)。”

徐岱雄认为, 国内与国外现有零碳实践较大的差异体现在战略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和技术规模普及上:

一、战略政策引导:部分西方国家以明确立法的形式推进碳中和目标,包括英国、瑞典、苏格兰及英格兰等,以明确权责关系,落实主体责任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而我国是从国家及地方层面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推动低碳化,例如1+N政策体系下的顶层方案设计,各部门各行业的行动方案制定,缺少稳定长效的法律机制从国家层面整体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二、社会资本参与:部分西方国家拥有完善成熟的碳交易市场,例如欧盟ETS,欧盟碳市场自2005年以来在交易体系覆盖的设施的碳排放量下降约35%,其潜在交易规模已涵盖了欧盟约40%的碳排放量;而我国零碳实践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主,缺少市场力量的推动,我国碳交易市场目前仅覆盖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尚处于建设初期。

三、技术规模普及:以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为例,目前在运CCUS商业项目中,美国有12个,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共计1,964万吨,约为全球二氧化碳捕集能力的一半,而我国有3个,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共82万吨;在建与规划CCUS商业项目中,美国有19个,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共4,040吨,而我国有3个,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共181吨;在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现实情况下,CCUS作为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战略储备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钢铁、水泥等难以减排行业低碳转型的可行技术选择。

为此,他建议,零碳理念需要有更多企业、个人参与,技术规模的普及,包括从城市治理、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未来零碳理念的落实,不仅仅只是在绿色建筑的建造,还有如何能够将零碳的理念落实到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以及经营的全过程,尽快在未来三十年里尽快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并且在全国得到有效实施,有效贯彻。

于企业而言,要尽早布局,尽快摸清自己的碳家底、树立自己的的碳目标、也积极的探索“符合自己所在行业特点”的碳资管模式,充分放大自己的绿色前能。

未来中国碳交易市场规模可达25万亿元

众所周知,ESG是英文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治理)的缩写。作为目前大热的ESG重要部分,碳排放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在零碳理念的实践过程中,“碳”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去年,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平台正式建立。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印发,为进一步打破地方市场壁垒,让产品的统一化、提高碳价的有效性、提升交易的活跃度成为可能。

徐岱雄指出,碳交易市场的确蕴藏着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人。据仲量联行预计,全国统一碳市场建立之后,控排企业将从2,162家增长至10,000家以上,全国碳市场配额将达到100亿吨左右,由此预计,全国统一碳市场现货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

“随着碳期货、期权市场的完善,参考欧盟碳价(50欧元)及综合考虑中国的减碳技术成本、未来碳价的增值潜力以及碳衍生产品的多样性,未来我国碳市场规模可达25万亿元。”

事实上,ESG是国家战略,其核心是提供未来一个整体的城市管理、城市治理、城市发展层面的全新理念,对中国长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此外,它也构建了一个减碳、零碳的商业模式。

徐岱雄认为,随着碳价有效性的逐步提高,会推动企业更有意愿参与到整个碳交易市场上,提升全国交易的活跃度。此外,中国制定3060整体的计划,是非常有前景的计划,统一并活跃的市场,可以更好地起到市场调节作用,对控牌企业的影响,包括推动中国零碳理念的落实,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国是未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较大的碳市场,所以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碳市场是未来的趋势,更有可能为打通未来国际的碳市场提供坚实的基础。”

以下为焦点财经与徐岱雄对话节选:

焦点财经:您觉得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对碳交易市场的意义有哪些?

徐岱雄:首先,从全国统一大市场维度看,未来整个碳交易市场建立会对中国产品战略统一化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不单说统一配额,现在各个试点城市、试点平台已经推出了各类碳金融产品,但因为试点市场相对而言地理边界上是分割的,规模相对有限,流动性相对比较弱,碳市场成交格相对较低。

统一国标性市场建立,对未来整体不论是可持续性、影响力,还是对推动整个交易规模的扩大,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打破地域边界、增加流动性、推高未来碳价等都会起到非常好的推升作用。

焦点财经:现在国内和国外零碳的实践较大的差距在哪里?

徐岱雄:西方国家基本上都有50年到70年的政策缓冲窗口期,中国提出的是30年时间达到碳达峰和碳中和,预留时间相对西方比较短,这是客观情况。

一方面,需要更明确的立法的形式推进碳中和的目标。第二,西方的碳交易市场比较完善。目前我们的零碳主要还是基于政府的推动,缺少市场力量,目前还是集中在减碳期为主,目前的碳交易市场应该说还刚刚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更多政策上、金融上的保证。

焦点财经:您觉得ESG理念的崛起对于目前存量市场巨大的城市更新领域来说,会带来何种模式的革新?

徐岱雄:零碳理念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大家一开始接触到零碳,首当其冲的一定是绿色建筑,因为它相对更标准。

现实情况是,不但是建设开发阶段,企业自身的战略就要以零碳的理念制定企业战略,并且一以贯之。操作一个项目时,要用零碳的规划理念去规划和改造这个项目,其中,可能会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生活方式、运营效率的提高。

焦点财经:事实上,城市更新在零碳的要求之下,往往也需要技术及绿色成本。如何处理成本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徐岱雄:零碳在大家的概念里就是无谓地增加项目的投资成本,我觉得这个观点有待探讨。

首先,去看一个项目的投入成本的时候,不能单单只看建造阶段,当你把整个绿色建筑或者绿色城市更新的改造项目成本放大到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平均的增量成本只占了投资的2%左右。我们并不认为绿色建筑就是昂贵的,或者我要用绿色的技术做城市更新,代价就是昂贵的。因为零碳的理念不单单只是在技术层面,在整个价值观,对人的生活方式。

焦点财经:零碳能给企业带来什么资产增值的效益?

徐岱雄:零碳能给企业带来盘活资产、规划奖励、现金补贴等资产增值效益。

1)在盘活资产方面:曹操出行在2015年便开始了碳中和导向的前瞻性战略布局,根据客户使用新能源产品的碳排放量减少额设立“绿碳银行”。同时,蔚来汽车2020年业务收入中碳排放交易贡献近1亿人民币,蔚来汽车的车主可以通过出售其累积的车辆行驶所减少碳排放量而获得收益,从而增加了用户黏度。

2)在规划奖励方面:部分地区制定了低碳建筑规划层面的奖励政策,例如上海在《关于推进本市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面对符合相关要求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给予3%建筑容积率奖励。

3)在现金补贴方面:国内大多数省市均设立了地方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绿色企业或产业进行奖励。例如《南昌高新区促进绿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中,每年列支绿色发展专项基金1,0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企业节能技改、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项目建设。

焦点财经:您觉得零碳理论之下,未来哪些行业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徐岱雄:核心机会来自于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的双轮驱动。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