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全面碾压北方?南北差异真正原因何在?

宋鸿兵 2019-04-11 10:29:38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前两天有一篇10万+热文《南方正在全面碾压北方,北京再强也无能为力》刷屏,从多个角度对比南北方差异,得出了一个结论:南方不仅各方面全面碾压北方,且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北方其他地区因为北京的“虹吸效应”已无…

原标题:南方全面碾压北方?南北差异真正原因何在?

■ 文 | 鸿评论

前两天有一篇10万+热文《南方正在全面碾压北方,北京再强也无能为力》刷屏,从多个角度对比南北方差异,得出了一个结论:南方不仅各方面全面碾压北方,且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北方其他地区因为北京的“虹吸效应”已无可救药。

这篇文章为何如此火爆?并非因为文中的论证非常有力,其提出的原因貌似能自圆其说,但其实有很多逻辑漏洞:

1.气候归因论。该文称“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开展,不像北方……因为严寒……周期性无法劳作,就会形成一种惰性,看天吃饭的农业思维就会根深蒂固,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以及商业环境的形成”。

这种推论太过想当然,现实中有很多反例。比如大量经济发达地区都位于气候较寒冷的北方,如美国新英格兰(纽约)地区、德国、英国、北欧国家、日本、韩国等等。在同一国家内,北西班牙胜过南西班牙,北意大利强于南意大利,北部法国先进南部法国,总体上看,北欧比南欧发达,北美更远胜南美。反倒是部分光热条件好、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容易面临“资源的诅咒”,患上“荷兰病”,如印度、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

2.东北衰落必然论。该文仅凭“看天吃饭的农业思维”的主观印象,就断言东北和北方省份的经济衰落“命中注定”“普遍存在”,忽视了更重要的因素。

实际上东北困境有着更深层次的客观原因。追溯历史,为何东北地区的经济在日占时期和50年代能够先进全国?因为东北是当时日本通往亚洲大陆的必经之路,同时由于新中国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使东北在这两个时期都是对外联系的经贸大通道,人流、物流、资金流聚集于此,繁荣是必然的。

改开之后,中国经贸重心转向国际市场,贸易大通道也转向南方沿海地区,东北作为对外通道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犹如当年奥斯曼帝国,因为欧亚贸易大通道转移,同时全球经贸重心逐渐转向跨大西洋贸易,帝国失去财源必然陷入衰退。类似的,东北丧失了国际经贸大通道地位之后,经济机会减少,人口、资金等经济资源必然外流,这是让东北经济釜底抽薪的最重要原因。

但东北现在已经看见了复兴的曙光,北方经济大有可为。随着中俄战略合作的深入和朝鲜核问题的缓和,如果东北亚经济能顺利整合,东北将有望成为东北亚的战略大通道。届时东北地区的经济机会将大大增加,人口也会回流,毕竟人是跟着赚钱机会走的。

3.错误判断北京的吸引力。该文称“北京已经成为户籍和外来人口控制最严苛的地区,……吸引力江河日下”。实际上,北京正是因为拥有巨大的吸引力,面临资源承载力问题,才不得不限制人口流入。

北京的吸引力源自人才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北京汇聚了来自全国的不同背景的人才,越是这样的环境,越容易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而中国越往南的地区,其实文化越单一,越崇尚“钱”的作用。经常有人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其实很多南方城市也不遑多让。但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要想创造辉煌的文明,不仅经济要发展,文化多样性也非常重要。比如热那亚、威尼斯,虽然经济一度飞速发展,但佛罗伦萨拥有更强的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后劲更强,最终成了引领文艺复兴的代表。

4.完全忽略了国家为平衡地区差异所做的努力。该文称“做出了成绩的城市和地区,反而会得到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而经济落后地区……国家政策越不可能去有所照顾。”

这种说法与中国政府的做法完全相反。南方在经济发展上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资本优势,所以发展得快一些。而中国政府出台了大量的转移支付、扶贫政策、产业政策,此外还有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全国层面的宏观措施,目的之一就是要扶持欠发达地区,减缓差距扩大的速度,帮助后进地区发展经济。

这篇文章有如此明显的逻辑漏洞,但仍得以大范围传播。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和很多“爆款”文章一样,该文通过极端化的、偏激的思维和观点,挑拨南北情绪对立,使受众的情绪战胜了理智,在冷静分析之前就按下了转发键,从而获得了极强的传播力。

那么南北方经济差距的真正原因何在?这是我们要下功夫研究的。研究一套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内在模式的整体框架,这是鸿学院未来的研究重点之一。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