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牛祠堂!传言有人说“谁敢拆我就把谁买下来!”

搜狐焦点深圳资讯 2019-10-17 07:59:2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在寸土寸金的高新园附近,有这么一个地方,坐拥大冲商务中心、万象购物天地等楼宇,涵盖了多个网红餐厅和街道,每天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慕名打卡的繁华片区,有一从矮小的、看似“格格不入”的建筑——郑氏宗祠。

到深圳,你首先想到什么?是高楼林立、灯火通明的街道?还是密密麻麻的车辆和行色匆匆的路人?

这座繁华的都市里,充满了欲望和征服。每当旭日初升,年轻的身影如同潮水般涌入繁华的城区,你可以听到城市的脉搏在坚实有力地跳动。

大隐隐于市

穿越时光 | 传统与现代相融

在寸土寸金的高新园附近,有这么一个地方,坐拥大冲商务中心、万象购物天地等楼宇,涵盖了多个网红餐厅和街道,每天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慕名打卡的繁华片区,有一从矮小的、看似“格格不入”的建筑——郑氏宗祠。

它大隐于市,在周遭快节奏的生活中,以宁静、祥和的姿态,观看着城市的潮涨潮落。

看似其貌不扬,但它在抖音已经小火了一把,被称作是“最牛祠堂”。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曾有祠堂的人放言,“谁敢拆我就把谁买下来!”

到底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这个“最牛祠堂”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里又发生过什么故事呢?请跟随南都君的小伙伴一同来这个“秘密基地”探个究竟。

祠堂初印象

祠堂外观 | 慢节奏的市井

踏进宗祠,时光就慢了下来。与千篇一律的CBD高楼不同,郑氏祠堂展现出具有岭南特色的广府式建筑模样。

正门打开是雕花的屏风和木制的塾台,抬眼便看到鱼脊的砖木石的框架和和细致的楼阁雕刻,令人惊叹工匠的手艺。

郑氏祠堂一览

祠堂门口的界碑上介绍说,这座郑氏祠堂建造于明代,经过历代的重修,现在看到的整体建筑具有清代的风格。“三开间三进深”的布置,将祠堂分成头门,正坊,前、后廊及正堂的结构。

高楼林立中随风飘扬的“郑”氏旗,让路过的行人不禁为其驻足想一探究竟。

祠堂虽经历修整,可传统的模样几乎保留了下来。与背后的高楼大厦相衬时,平生一种冲突的美感。

正当我们以为跟祠堂有隔阂的时候,屋内传来阵阵的麻将声,作为一个“新深圳人”,看到有人在祠堂打麻将都觉得非常新奇,当然其实也是为了从本地叔叔阿姨嘴里挖出更多关于祠堂的故(ba)事(gua)。

探头进去,一个房间里烟雾缭绕,几位打扮新潮的老人在打麻将,他们看起来很年轻,港式花衬衫上挂着指节粗的大金链子。几位阿姨甚至穿着旗袍,被精心修饰过的指甲和发型,一颦一笑颇有电影里老上海的味道。

抱着小孩的爸爸,逗猫的大叔,还有拿着蒲扇乘凉的老姨都围着八仙桌看着,玩笑声吵闹声打成一片,阿姨因为顾着和我们聊天还不小心摸错了牌,被旁边的叔叔开玩笑说“扮晒野”(浑水摸鱼)。

另一个房间安静许多,老人在看着电视,一旁的小孩在嬉笑打闹。桌上摆着奶茶和其他小零食,在祠堂如此传统的地方看到,让我们突感新奇与可爱。

郑氏宗祠知多少

祠堂故事 | 传统习俗

一位上了年纪的伯伯迎了上来,用白话夹杂着普通话跟我们介绍祠堂的来历。

他说,提起祠堂,就要说到大涌郑氏族人。在宋末元初,有一脉郑氏家族来到了南头,为首的郑氏一世祖郑圣举,是郑柏峰的八代孙。他们开垦荒地,娶妻生子,祖祖辈辈在这里安家,家族群体也就慢慢壮大起来。这一脉郑氏族群,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和宗庙一样,祠堂是古代宗法制度的物质象征。家族祭祀祖先、子孙婚丧寿喜,都在祠堂举行。而郑氏祠堂,也承载着一整个家族的故事,承载着祖祖辈辈对家的依恋与寄托。

一进门就能看到的“家和万事兴”的牌匾,能看出郑氏对家庭的重视。

每年的元宵节前后,为了庆祝家族添丁,郑氏祠堂都会举办一个传统节日,开丁节。这天,生男孩的家庭会为孩子庆周岁,在祠堂焚香点烛、点上灯笼,祈求多子多福,还要邀请同宗族的长辈和亲朋到家中吃开丁茶(又称菜茶),以祝贺添丁。

老伯和我们说起这些时,脸上总会带着喜悦的神情,仿佛在聊天当中回到了喜气的时刻。

我们问老伯在这里住了多久,他摇了摇头,“没多久啦,也才二十来年啦!跟祠堂在这的年岁差远啦!”,我们忍不住惊叹:“那你也是见证着祠堂周遭的变迁呢!”听到这,老伯忍不住有点自豪地笑了起来,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古建筑嘛,看着一批批人来了又走,哪有什么见证不见证。”

聊到这,门外刚好有人过来,老伯立刻出去迎接打招呼,对方与老伯已经是老熟人一样,稀松平常地聊起了天。

变迁和传承

祠堂古今 | 村落烙印

我们以为已经走遍了祠堂,准备离开时,碰到了一位刚遛狗回来的本地叔叔,听闻来意后,豪爽地大手一挥,“嗨,文化廊怎么能不看呢!”跟着他走过弯弯曲曲的条小路,我们来到了祠堂背后的文化廊。

对着地图,大叔略带骄傲地和我们介绍,郑氏家族以前所持有的土地,面积之大范围之广,令人咋舌!怎么说呢,这土地要折算成钱,可能已经值好几家上市公司了吧!

叔叔和我们说,宗祠这块地以前都是稻田,现在都变成了写字楼,芒围的那一边就是TCL大厦,大王庙榕树坑旁边如今便被改造成万象天地,每一个拎出来说都是赫赫有名的商圈标志物。

我们自诩为专业的小编,见过世面,要波澜不惊。可是当他说:”连深圳体育馆啊,春茧那边都是我们的呢“,我们再也没法淡定,忍不住感叹真的厉害!

历史为深圳留下的“根”

宗祠就是祖上,庙宇就是念想。

谁说深圳是一座“没有根”的移民城市?在这个被喻为“一夜建起来的”城市中,无论周遭发生怎样的剧变,祠堂都倔强地屹立在一片高耸入云的大楼里,安稳如常。

它也见证着大涌村的历史进程。随着大涌旧村落的改造,郑氏祠堂也在顺应着时代的变迁,保持祭祀祖先的核心功能的同时,不断增加外延功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共赢。

村落的传统形态仍旧以鲜活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刻拷问着人的本心,让人们找到了血亲,也找到民族文化的根。

大涌村在改造过程中,还保留下其他古迹:

大王古庙

古榕树

宗祠就是祖上。城市化的浪潮下,它更像是一种信仰,一种坚守。

岭之南,海之北,山水从来眷顾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遍布着许许多多的祠堂。看见祠堂,看见历史,也就看见了岭南边陲,深圳这座“小渔村”崛起的缩影。

统筹 / 陈璐璐

文 / 杨心怡 朱琳珊

编辑 / 杨心怡 朱琳珊

深圳大件事新媒体有限公司出品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